工商社論》爲政者,要有慈悲心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川普關稅風暴來襲中,執政黨還在糾纏在野黨刪減總預算案,批評在野黨連赴美經貿談判所需的國外旅費,也統刪15%至60%。外有全球無差別關稅貿易戰的核彈級風暴,臺灣內部卻還在各種事務、各項議題上,存在兩種思維、兩派立場,中間隔着深淵,對臺灣是相當的不利。

當臺灣正面對嚴苛的全球經濟可能大衰退的考驗中,企業幾乎逼到走投無路的境遇時,朝野政黨間的政治盤算依然凌駕於理性對話上,也使得社會無法朝正向發展。

不只是面對川普關稅是如此,今年以來從《財劃法》、總預算案、能源政策、電價調整方案,乃至於急診室壅塞所衍生的爭議,那一項不是政治盤算凌駕理性對話的結果?在缺乏理性辯論及相互包容與廣泛對話下,「政治考量」已然成爲是決定所有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

這也是近來在企業界聚會的場合,總能感受到企業界發自內心的深深的無奈。面對國內外嚴峻的挑戰,企業界是多麼盼望不論朝野的爲政者,都能「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

並亟盼攸關企業生存的全球關稅貿易戰、乃至國家未來永續發展的重大議題上,能用科學、數據與邏輯來解,而非政治。因爲政治可以扭曲科學,但是科學無法演算政治的算計、複雜的人性,還有因爲政治、人性所造成的影響。

所以,爲政者,除了少一點政治,還需要有「慈悲心」。如果,爲政者,沒有慈悲心,只會衝突、不滿、對立與矛盾,就會「我拉你,你拉我」,想怎樣,就怎樣,不管別人。那麼大家只會一起跌進深淵,整個社會也會因此陷入空轉。

爲政者,若有慈悲心,就不會以個人利益,而是以未來世代利益爲念,就會負起責任,即便有再大、再多的歧見,也都能透過積極有效的對話,調和各方主張與利益,進一步化解政治的對立、也避免社會的撕裂。

爲政者,若有慈悲心,心中所思、所念,就會超越黨派、排除選舉考量與短利的心態,進一步引導臺灣經濟和社會,形成一股正面向上的力量,消除人民與企業對未來的焦慮與茫然,整個社會也會充滿諧和之氣。

況且,當全球都在尋求突破川普揮來的大「關」刀並往前衝刺時,臺灣還能因爲政治、黨派與立場的不同而持續拉扯、內耗下去嗎?當世界各國都運用國家力量的介入來度過關稅戰衝擊的難關、進一步推動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時,臺灣還有政治對立、社會撕裂的時間與條件嗎?

此刻的臺灣,需要的是不分朝野負起責任,共同努力爲臺灣創造出有活力的國家競爭力。

所以,不論朝野,爲政者,只要願意有所作爲,也願意挺肩扛責,如果不想有一天後悔,「當初爲什麼都沒有做過努力?」那麼就要把過去的恩怨留給歷史,拋棄個人成見,每個人都要盡己之力、每個人都要捲起袖子打拚,那麼臺灣就能讓大家都有所期待,進一步帶動臺灣的經濟、甚至是帶領整個社會、人民往前走。

否則,就算得到權與錢,生活在整個充滿着怨氣、不和諧的社會裡,又有什麼意義呢?一點都沒有意義。

其實從全球看臺灣,臺灣擁有全球佈局、競爭的能力,以臺灣的經濟版圖,臺灣的未來是很值得期待,重要的是要能持續發展,不能虛耗,那麼即使有人想壓臺灣,也壓不下來。

所以,爲政者,要有慈悲心,心中有慈悲,看事情就會有「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條船上」的思維,做決定時也會有「這裡是我們生存、成長的地方」的中心思想,就會有「國家纔是永續」的智慧,那麼做任何抉擇都不會困難,因爲心中會有一把尺:知道什麼事可爲,什麼事不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