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平心論賴總統一年的施政成績
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施政屆滿一年,免不了各界都要評論一下,各國皆然。然而,一年會創造出什麼成績,有時候也很難說。1980年雷根競選美國總統時,時值二次石油危機,他常以通膨率、失業率加總而成的痛苦指數痛陳經濟困境,然後問選民:「你們的生活,是否比四年前過得更好?」,雷根的痛苦指數直叩人心,讓他席捲各州贏得大選。
雷根執政一年後的成績如何?1981年通膨率略降,但仍高達10.3%,失業率不降反而升至7.6%,如果單以一年的成績而論,痛苦指數仍高,雷根的表現並不理想。不過,隨着雷根降稅、減少政府管制等政策上路,加以善於溝通的天份,不論在國際或國內雷根都贏得好評,美國國力也因此扶搖直上,至1986年通膨率已降至1.6%。二十餘年來多份「歷任美國總統誰最偉大」的民調裡,雷根總是名列前茅。
這說明一位總統的偉大,未必和第一年的施政成績有關,而是和他的格局、理念有關,雷根自由經濟的思想、國際談判的謀略,加以鼓勵人心的談話所形成的風格,對於1980年代的美國起了極大的作用。以此而言,我們除了關心這一年賴總統的施政成績,更該關注的是無法量化成數字的施政風格與思維。
先談一年來的成績,總體經濟兩大觀察重點,一是成長,一是分配。先看成長,去年經濟成長4.59%,三年來最高,出口成長率9.85%也是三年來最好的一年,通膨率雖仍逾2%但已漸和緩,失業率3.38%更創下近24年新低,這些指標迄今年仍在改善中,例如第一季經濟成長5.37%就創下近四季新高,日前雖面臨川普對等關稅的衝擊,但隨後公佈的出口、生產等數字仍佳,股市也逐漸走出恐慌,總體經濟在賴總統一年治理下仍屬穩定。
然而,「分配面」的數字就沒有這麼好了,日前才公佈的薪資統計分配顯示,今年第一季領不到平均月薪的人數佔比已升至69.77%,創有統計以來最高,十年前不過65%,如今已近70%,這說明成長的果實,多數人是分享不到的,而且情況日甚一日。
分配不均也呈現在產業發展上,去年半導體、資通產品佔總出口65%,換言之出口表現的好,並非所有行業都好,而是佔65%的晶片電腦帶動,今年前四月更升至70%,十年前這兩項產品出口比重不過37%,產業兩極化的發展於此可知。更重要的是,這兩項產業雖有不凡表現,但所僱用的人數佔總受僱只有10%,佔總就業人口更只有7.5%,這意味着臺灣經濟成長所的果實,有9成的人是分享不到的。
由此可知,經濟成長雖好,但多數人是無感的,薪資、所得及財富不均更讓臺灣贏者圈愈來愈小,對9成的人來說,經濟成長創新高,景氣亮紅燈,只是看得到而吃不到的虛空數字而已。賴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曾表示要讓物價、房價及貧富差距不斷改善,自己會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然而,目前看來,分配不均的問題仍持續擴大,總統仍須多加努力。
如前所言,雷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執政第一年的成績,而在於施政格局,同樣賴總統要贏得人民的尊敬,施政風格更爲關鍵,賴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有一段非常讓人感動的話,總統說:「未來任期的每一天,我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這是聖經彌迦書所言,總統心胸能如此遼闊,故令人感動。
遺憾的是,一年來我們所看到的盡是朝野紛擾不斷,兩岸對立日深,民衆對司法的信心日益潰散,當國人的互信日減,敵視日深,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從而社會分裂、經濟失序,實非我輩之福。
雷根當年如何團結美國民衆的施政風格,盼賴總統讀之、研究之、效法之,果能如此,未來三年榮景依舊可期,非僅如此,賴總統日後可望如雷根一樣,被歷史評價爲偉大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