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今日對美談判應效法1990年代WTO入會談判

臺美關稅談判,政府不妨效法1990年代WTO入會談判時期,和大衆多多說明。圖/本報資料照片

1990年代是臺灣的入會(WTO)年,起初臺灣申請加入的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稱爲入關談判,隨着GATT改組爲世貿組織(WTO),因此後來都以入會談判稱之。

然而,什麼是GATT?什麼是WTO?向來只有在經濟學教科書裡纔會提到,再者,成爲會員臺灣會付出多少代價?可以獲得什麼好處?我國關稅會降到多低?服務業市場要開放到什麼程度?農業市場如何開放?著作權法、專利法會怎麼修?在在引起國人關注,但也都是陌生的觀念。

這些談判還分爲兩類,一類是工作小組會議的多邊談判,另一類是和美、歐、日、澳等二十多國的雙邊諮商,有時對甲國的承諾,需要保密,以留待日後成爲和乙國談判的籌碼,如果每個承諾都曝光,籌碼用盡,就很難談下去了,以此可言,適度保密確實是需要的。

然而,貿易談判終究是攸關業者、民衆的利益,卻也不能不讓外界瞭解談判進展,適度向業者、媒體說明進展是絕對必要的,說明有時會引起民衆的關切、抗爭,當逾萬農民北上陳情,數萬勞工上街抗議,這些都可以轉化爲談判的籌碼,讓美、歐瞭解我國的困難,也可以讓國人知道政府確實有在努力,談判過程中適度對外說明之重要,於此可知。

1990年代的國貿局長可謂家喻戶曉,知名度不亞於經濟部長,因爲入會(WTO)談判深受外界關切,國貿局幾乎天天開記者會(吹風會),就多邊、雙邊諮商進展說明一下,並就即將到來的談判預告一下,順便也會把一些WTO專業用語解釋一下,例如什麼是關稅配額、什麼是關稅化、什麼是國民待遇、什麼又是最惠國待遇,什麼是入會議定書,又有哪些國家來要頭期款了(入會前過渡性安排)?稻米開放要循日本模式或韓國模式?烏拉圭回合協議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不論是艱澀的法理、諮商的近況、談判的趣聞,政府官員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記者會所聊的內容次日都刊登於各報重要版面。也正是因爲當年政府秉持開放的態度,自然可以取信於國人。十年談判過程雖也不乏批評抗爭,但最後總能迎刃而解,爲什麼?因爲常常溝通,不只媒體瞭解了,國人也明白了,誤會沒了,阻力自然也就少了。

自4月初我國與美國就對等關稅、國安調查232進行諮商以來,政府很少對外說明談判進展,哪些產業所受衝擊最大,外界毫無所悉,只有漫天傳言。當日前白宮公佈臺灣對等關稅爲20%時,政府只表示這是「暫時性稅率」,仍有談判空間,並強調國際談判有「保密協議」,在確定最終稅率前,無法向社會大衆說明。

看看1990年代的入會談判,也有許多要保密的,何以彼時政府官員仍能遊刃有餘,侃侃而談,而今天談判之後卻只能講一些不痛不癢的場面話。想想,如果當年入會談判也和今天一樣,以「保密協議」爲由不和外界說明,等待日後拍板再告訴大家,臺灣還入得了會嗎?應該是入不了會,那些龐大的法規,陌生的觀念,讓人望而生畏的名詞勢必在公佈的那一天,讓國內翻天覆地。

我們瞭解談判者的辛苦,鄭副院長、楊總談判代表披星戴月相當不容易,但爲避免日後公佈最終結果讓臺灣社會翻天覆地,呼籲政府還是效法1990年代WTO入會談判,和媒體多多說明、多多吹風,如此非僅可以杜絕外界黑箱的指控,也可以讓國人清楚在川普的對等關稅裡,臺灣的處境,及早因應,當年政府官員侃侃而談,辦得到的事,今天的官員理應也行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