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供給側改革到來,業內火速解讀

財聯社5月7日訊(記者 閆軍)“公募基金供給側改革到來了”,5月7日,公募基金25條舉措發佈後,有觀察人士直言,從改革舉措來看,涉及主動權益產品的改革內容排在前面,直擊了當前好產品供少於求的痛點。

也有公募人士表示,公募改革方案中涉及的強化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大力發展權益投資佔比,考覈投資者盈利比、從業者薪酬管理、加快建設一流投資機構等內容,此前監管已經多次強調與引導,因此,改革方案整體上較爲符合預期。

整體來看,這 25 條改革措施,既涉及行業機構內部產品設計、投資運作、市場推廣、考覈等方面制度機制的改革調整,突出的比如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推行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約束作用、建設以投資收益爲核心的基金公司考覈評價體系等;也涉及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等方面制度機制的優化完善、比如強化監管評價引導、完善行業薪酬管理、降低基金投資成本、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等。

在業內來看,監管希望通過完善長效制度機制,強化激勵約束作用,督促、引導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等行業機構迴歸初心使命,引導行業機構努力實現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型。

提綱挈領文件下發,多項要點的細節還有待完善,圍繞着業績比較基準、浮動費率、薪酬管理掛鉤、一流投資機構建設以及落地步驟等業內關心的核心問題,行業人士第一時間給出解讀。

關注一:“業績比較基準”如何約束基金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在本次公募改革方案中佔據了較大的篇幅。

在業內看來,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既關係到新的浮動管理費率產品的整體架構,也關係到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經理的績效考覈與薪酬激勵。

有業內人士進一步分析稱,通俗地說,業績比較基準相當於基金投資的“錨”和“尺”,是基金公司根據產品類型、投資策略等因素選擇的參考標準。

其中“錨”的作用主要表現爲明晰投資風格、約束投資行爲,防止基金產品在投資運作過程中,大幅偏離產品名稱和定位;“尺”的作用主要表現爲衡量基金是否跑贏市場,並據此對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進行考覈。

從境外成熟市場經驗看,業績比較基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投資者對自己所投資的產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並對這類產品的表現好壞有一個基本判斷,從而提升投資體驗。

“近年來,市場各方對於行業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業績波動較大,部分產品頻繁追逐熱點,甚至出現風格飄移等現象,關注較多。”上述人士表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對業績比較基準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對此,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一方面,將盡快出臺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同步建立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庫,明確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修改、披露、持續評估及糾偏機制。針對存量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指導基金公司逐步有序地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強化業績比較基準對比結果的運用。在基金公司業績考覈、監管分類評價、第三方評價評獎等考覈評價機制中,都將更爲關注和考察產品業績偏離基準的情況,使評價評獎結果體現“獎優罰劣”,督促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嚴守投資紀律,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關注二:浮動費率基金或將成爲主動權益基金新發的主流

從市場現實來看,2022年以來,市場波動加大,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收益水平不佳,很多產品都跑輸了業績比較基礎,基金公司卻仍按固定費率收取管理費,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各方關於推出更多浮動管理費率產品的呼聲較爲強烈。

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推行基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也是相應投資者的呼聲。如何收取?

業內人士給出分析,比如有投資者買了一隻浮動管理費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持有一年以後贖回產品,基金公司將會根據投資者持有一年期內產品的實際業績表現,來計提不同檔次的管理費,符合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基準檔費率(比如1.2%);明顯低於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低檔費率(比如說0.6%);顯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升檔費率(比如1.5%)。

行業正在行動。記者獲悉,已有20餘家機構做好申報發行浮動費率新產品的準備工作,預計將會很快推出,其機構也將在準備就緒後陸續上報。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浮動管理費率,是本次公募基金改革的積極探索。在實施路徑上,業內人士認爲或採取新老劃斷方式,對於存量產品暫不做強制要求,並區分頭部機構和中小機構,分階段推進。

關注三:基金經理、高管薪酬與哪些因素掛鉤?

此次公募改革方案提出系統完善基金公司考覈評價制度,強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督促行業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爲核心的經營理念。

具體包括以下措施:

根據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後續基金業協會加快修訂《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覈與薪酬管理指引》,將監管要求嵌入基金公司內部考覈制度,並在具體工作中穩步推進。

關注四:基金公司發展路徑清晰,大公司對比一流投資機構,中小公司發展差異化

去年,配套新“國九條”,證監會印發了《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 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從我國資管行業看,公募基金行業具有較完備的法規框架,較紮實的基礎制度,較優良的人員隊伍,培育一流投資機構具備良好基礎。

如何培養一流投資機構,公募改革方案給出四項舉措要求:一是完善基金公司治理;二是提升服務投資者能力和水平;三是支持權益類基金和固收類基金協調發展,優化退出機制;四是支持中小基金公司特色化發展。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該改革方案還提出支持基金公司市場化併購重組,提高行業機構的有效競爭力。

關注五:公募改革落地節奏如何?

此前,監管曾表示擬用三到五年時間,基本形成“教科書式”的監管模式和行業標準,推動形成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態勢。

此次公募基金改革將與上述落實大致同步,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整體改革工作。業內指出,考慮到本次改革政策舉措多,力度大,涉及面廣,或將區分輕重緩急,分階段有序推進各項落實工作。

一是把握好改革推進節奏。按照以往的政策落地節奏,基本上遵循已逐一制定各項政策舉措的落實時間表原則,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推進過程中,將結合行業實際,區分存量增量、區分大小公司穩妥實施,給予行業機構充分的調適時間。

二是制定好配套法規。公募方案提出的不少改革舉措,需要通過配套法規來細化落地。“經初步梳理,共涉及20餘部。相關法規制定、修訂過程中。”有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或還將繼續聽取投資者和行業機構的意見建議,確保改革舉措符合行業實際,更好實現以改革促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初衷。

三是強化政策協同。此次公募改革方案部分舉措涉及其他監管部門,部分舉措涉及股東單位等非金融機構,前期已徵求相關方面意見。下一步,如何做好協同,強化工作合力,確保行動方案各項政策舉措取得實效也考驗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