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減班、脫班 學者:結構問題恐惡化
公共自行車尖峰時段一車或一位難求,臺中傳出公車減班、裁減路線,甚至苗栗、新竹都已發生公車無預警不發車的窘境,影響搭乘意願,更衝擊學生、公車族通勤需求。學者呼籲政府要未雨綢繆,否則問題將持續惡化。
臺中市公車「搭不到、過站不停」問題普遍存在,交通局統計,異常發車及過站不停1年近8千件,近3年投訴量仍高。市議員何文海、張廖乃綸、李文傑接獲不少民衆反映,質疑市府補助業者卻無法確保公車準時,要求加強稽查與懲處。
臺中市交通局迴應,每年辦理評鑑並連結補貼額度,督促業者改善2023及2025年已調整營運成本與基本運價,並規定駕駛加薪至少4千元、其他人員加薪逾2千元,藉此穩定人力、增加班次,將持續透過評鑑、稽查與加薪機制,強化公車服務可靠度。
苗栗12條公路客運路線近期曾發生無預警停駛,代駛這些路線的亦捷客運,未按時發放部分薪資,導致駕駛員集體罷工而停駛,經協調後才發薪,當天下午恢復行駛。今年初新竹縣新上路的快捷9號公車,也發生過駕駛未到班,首班車就「放鴿子」, 凸顯司機人力荒、業者營運虧損等困境懸而未解。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蘇昭銘指出,這是結構性問題,疫情後運量下滑,雖TPASS月票方案在部分地區帶來回升,但少子化使以學生爲主的路線支撐逐漸消失。其次,高齡乘客雖有愛心卡與敬老卡補助,但部分縣市在民代要求下,擴及計程車使用,原本班次減少的偏遠地區長者改搭計程車,公車需求持續下降。
蘇昭銘說,業者多在路權結束後不續營,代表無車可搭;政府雖以代駛來應變,但代駛補貼若無法支撐長期營運,更多路線恐停駛。公車產業面臨司機短缺與勞動條件惡化,駕駛工作辛苦且受乘客錄影壓力,公車文化要能建立起來,否則司機人力荒導致業者優先停駛不賺錢路線,無其他選擇性的乘客如高齡者與學生將首當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