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築“藍色糧倉”——深耕大食物觀的珠海實踐

來源:農民日報

在廣東省珠海市萬山海域,5萬斤色澤金黃的金鯧魚肥美健碩,一場豐收的盛景正在上演。這些鮮活的魚兒,帶着大海的饋贈,登上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各地的餐桌,爲人們帶來“萬山美味”。

珠海坐落於珠江口西岸,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擁有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孕育出中國四大漁場之一的“萬山漁場”。

當前,珠海以海產“糧”,劃洋爲“倉”,用新型“藍色糧倉”爲全國人民保糧穩供。2024年,珠海市水產品總產量38.12萬噸,蛋白質含量相當於約46.13萬噸豬肉,等同於節約276.74萬噸玉米飼料。其中,海洋牧場產出水產品3.28萬噸,宛如新開拓54.19萬畝耕地。

耕海牧漁,打造“藍色糧倉”。近年來,珠海大力發展海洋漁業,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廣袤的陸海間繪就了一幅保糧穩供的生動畫卷,讓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愈發穩固。

陸海共建“大糧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發展質量。

珠海目前初步形成以“三蝦兩魚”(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羅氏沼蝦,海鱸、黃立魚)爲主導的特色品種養殖全產業鏈佈局,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以白蕉海鱸爲例,珠海養殖面積近4萬畝、產量近16萬噸,佔廣東省海鱸養殖產量的70%、超全國海鱸養殖產量的50%,接連斬獲了“白蕉海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國海鱸之都”等諸多殊榮,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三產綜合產值高達150億元,成爲廣東乃至全國現代漁業的閃亮名片。

珠海積極推動漁場“下海”,建設新型現代化海洋牧場。組建了廣東省內第一家地市級海洋發展集團,精心打造“一船四區六基地”產業佈局,成爲珠海市海洋牧場一級開發主體,獲廣東省“補改投”1億元資金支持。

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建立了以桁架式養殖平臺、重力式深水網箱爲組合並以大型養殖工船爲補充的“1+N+1”組合模式。預計2025年,珠海將擁有各式桁架式平臺12座,養殖平臺數量與水體均達全省第一。

記者在“格盛1號”海洋牧場養殖平臺上看到,章紅魚體態肥美,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圓潤飽滿,鱗片閃爍着銀光,猶如披上了一襲華美的銀紗。

平臺運維工程師盛松江介紹,“格盛1號”平臺長86米、寬34米、高16米,工作吃水10.5米,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配備了智能漁業管控系統、清潔能源發電系統、無人機自動投喂、環境監測等現代化漁業生產系統。

“我們去年8月10日投的魚苗,成活率達80%左右,現在均重9斤,每斤能賣到40多元。”盛松江告訴記者,預計今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

科技賦能“慧糧倉”

科研創新是發展海洋牧場的強大引擎。珠海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優勢,以南方海洋廣東省實驗室、中山大學等“智庫”爲載體,深入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養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種苗自主化進程。

“珠海造”引領海洋裝備創新浪潮。南方海洋實驗室研發“珠海琴”等多功能融合的新型組合式結構加強型養殖平臺,爲海洋養殖帶來新變革;珠海市海洋集團形成海工型養殖裝備設計、建造、施工和運維等全產業鏈條,成功研發“格盛一號”養殖平臺、“九洲一號”養殖工船,約佔國內海洋牧場裝備總數的58%,助力推動珠海海洋牧場裝備技術創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國,訂單水體總量相當於新開拓28.25萬畝耕地。

位於珠海市蜘洲島海域的“澎湖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於2019年8月下海,是我國較早投放的深遠海養殖平臺。

南方海洋實驗室(珠海)工程師徐珂全程參與了“澎湖號”平臺的運維。他介紹,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推動新型裝備技術集成式創新,網衣自動清洗、水下巡航機器人、自動收魚系統等現代化海洋牧場配套裝備技術,各大單位都在加速研發、投產。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逐步打通海洋漁業生產全環節,使陸基工廠化育苗、近岸馴化標苗、近海重力式網箱、遠海養殖工船的立體式開發成爲可能。以“平臺+重力式網箱”組成的“1+N”海洋牧場模式初具雛形,真正實現“陸海接力、岸海聯動”。

“珠海芯”助力水產創新突破。珠海建成廣東省首個“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完成了黃立魚、擬穴青蟹等6個物種的高質量基因組測序。在國內率先突破四指馬鮁和尖塘鱧的規模化繁育生產,預計每年可培育各類優質苗種約23億尾,年產值超2億元。

政策護航“穩糧倉”

加快推進海洋牧場發展,政策支撐落實落細是關鍵。建設“藍色糧倉”是一項系統工程,珠海在建設“海洋強市”上努力成爲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用海規劃、金融保障、海災預警等多方面全流程爲新型“藍色糧倉”保駕護航。

便捷“糧倉用海”,珠海進一步調整用海使用年限,將新型設施養殖用海的最高使用年限由5年延長到15年。在廣東省首創“用海保障一張圖”,探索“標準海”模式,助推項目“拿海即開工”,2023年以來,共有80宗用海項目獲批實施,批覆用海面積達5489公頃。

珠海鼓勵“漁業下海”,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所有權登記備案,打破金融壁壘,爲企業融資、租賃等業務提供物權依據。推動“藍金育海”,成立珠三角地區首家海洋支行,創新“保險+信貸”模式,形成“政銀保”合力,首批海洋牧場裝備已獲抵押貸款2800萬元。降低“藍海風險”,建立海洋牧場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對臺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的精確預報。

珠海率先在廣東省探索完善海洋牧場政策性保險制度,創新出臺《珠海海洋牧場養殖風力指數保險方案》,可享受保費60%財政補貼,2023年以來,“泰利”“蘇拉”等颱風賠付達2.06億元。

珠海市鼓勵萬山鎮等發展旅遊業。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日益完善的旅遊配套設施,萬山羣島旅遊業蓬勃發展。“僅桂山島,日均接待遊客量達3000人次,民宿酒店全部爆滿。”桂山鎮政府工作人員覃海寶告訴記者,目前桂山鎮鼓勵海島民宿朝着高端化、品質化、特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助力海島旅遊經濟邁向新高度。

持續以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爲抓手,珠海奮力打造“百千萬工程”海洋經濟示範樣板,以“藍色糧倉”之“大”、之“慧”、之“穩”,有力保障糧食安全,爲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幸福安康貢獻珠海藍色力量。(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礫星 李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