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國談判不能一味取悅

(圖/路透)

美國與多國貿易談判不順利,財政部長貝森特拉高談判姿態,日前發出嚴厲警告,表明各國若不「本着誠意談判」,將恢復4月2日宣佈的最高關稅水平。這標誌着美國在貿易談判中採取更爲咄咄逼人的立場。

對於貝森特的警告,臺灣或許感到慶幸,因爲賴清德總統一開始就表明,臺美談判可從零關稅談起,而且臺灣將對美國大投資、大采購。這個誠意不只說說,更已付諸行動,駐美代表處舉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臺灣代表團歡迎酒會,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出席並致詞,臺美雙方合作可使美國「再次偉大」。秉持這樣的誠意提出的談判提案,當然深得美國歡心,貝森特財長已公開發話,指臺灣有「非常好的提案」。

這樣說來,即將實質進行的臺美貿易談判,臺灣必將獲得善待嗎?事實不然,悲觀者認爲,關稅戰不是簡單的「示好」就能讓美方滿意,臺灣目前是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來源,何況川普及其商務部長一再說,臺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以後必須讓這些產業回到美國;所以,即使一般產品爲被課徵高關稅,半導體產品也難逃一劫。

川普發動關稅戰,其實不只爲了平衡貿易逆差和增加財政收入,再工業化或製造業迴流也是重要目標,關稅無非是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如果臺灣表現得有誠意或是提出美國歡喜的方案,就可輕鬆過關,則美國豈非無法透過提高關稅的手段平衡貿易逆差、增加財政收入並促進再工業化。由此可知,光有誠意是無法滿足美國的,讓步與取悅固然不能少,但立場軟弱、一味屈服,必將助長美國索求無度,而使臺灣蒙受重大損失。

賴政府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或者還爲了策進「脫中入北」,在各方面都積極迴應川普,希望得到關愛的眼神,從放手讓臺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到經濟部長郭智輝說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高科技廠赴美投資,再到央行讓新臺幣在短短几天之內升值將近10%,無不在表現臺灣「誠意」十足,但能否獲得善意回報,一點把握也沒有,至少迄今一點跡象都沒有。我們反而看到對美強硬以對的中國大陸,已成爲第二個與美國完成初步協商的國家,而且沒有一點讓步。

未來臺美之間的談判,急着順應美方索求絕非善計,有所得才慢慢放,應是可行之道。抵禦川普「最大化主義者」的談判策略,不可一下就屈從他拋出的極高要求。從美國對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談判過程可以看出,立場強硬、籌碼夠力,川普最終還是會退縮的。(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