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力裝上“大腦”,百年伊頓解碼AI時代能源“棋局”

這是一個被代碼和算力重新定義的時代。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着千行百業的邊界,擘畫着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然而,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智能革命之下,一個困境正悄然浮現,成爲懸在所有從業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大模型參數從千億卷向萬億,訓練一次的耗電量巨大,當“電力”成爲限制想象力的那把“鎖”,一個深刻的時代命題擺在面前:

行業對算力的無盡渴求,正在遭遇地球有限能源的物理邊界。誰來爲這個智能時代,提供源源不斷、穩定可靠且綠色可持續的“心跳”?

在中國創新脈動最強勁的粵港澳大灣區,我們探尋着答案。七月流火,南都灣財社深調研團隊來到深耕動力管理領域超百年的全球巨頭伊頓(Eaton),走進其位於深圳的全球研發製造中心,對話伊頓電氣亞太區關鍵電源總經理李海平,試圖在這家“動力心臟”的締造者身上,共同解碼AI時代背後的“引擎方程式”。

“AI技術浪潮正在重塑能源行業的底層邏輯。”在伊頓深圳工廠,李海平開門見山。他的言語沉穩而精準,透露出一位在行業浸潤多年“老兵”的洞察力。他認爲,當下業界普遍存在的“電力焦慮”,遠非“缺電”二字可以概括,其背後是多重矛盾交織下的系統性挑戰。

“從行業頂層視角看,當前智算中心在能源層面面臨的最根本系統性挑戰,是三大矛盾的疊加。”李海平伸出手指,條分縷析。

第一,是算力爆發與能源供給的時空錯配。AI算力的需求幾乎是瞬時且呈指數級增長,但傳統電力的擴容,無論是電網改造還是新電廠建設,週期動輒以年爲單位。這種“快變量”與“慢變量”的衝突,造成了顯著的供需鴻溝。更深一層,可再生能源富集的廣袤西部與算力需求高度集中的東部沿海存在地理上的天然割裂,“東數西算”雖是國之大計,但遠距離輸電的損耗與穩定性,依然是待解的課題。

第二,是能耗總量失控與綠電消納的內在衝突。儘管數據中心的能效比(PUE)在持續優化,但AI恐怖的算力需求飆升,導致數據中心消耗的絕對能耗總量仍在激增。所有人都渴望擁抱綠色電力,但矛盾也隨之而來:風、光等綠電具有天然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而AI大模型的訓練任務卻要求7×24小時不間斷的剛性電力需求。同時,對網絡時延要求極高的AI推理業務,又不得不將高功耗的計算節點部署在電力緊張的東部,這便造成了“西部棄風棄光”與“東部高價排碳”並存的尷尬局面。

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傳統電網與智能負載的架構錯配。“現在我們必須保護電網免受AI波動性的影響,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問題。”李海平強調。與傳統IT負載相對平穩的特性不同,AI算力負載具有典型的“脈衝式”波動特性——在進行大規模並行計算時,其功率需求會瞬間拉滿,而在任務間歇又可能迅速回落。反之,如果數據中心內部的保障系統,如不間斷電源(UPS),響應速度稍有遲滯,一次毫秒級的電網晃動或斷電,就可能導致價值上億元的訓練任務前功盡棄,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正是這三大矛盾相互交織,構成了AI時代深層次的系統性挑戰。”李海平總結道,“它遠超單純增加供電的範疇,需要的是技術、政策、商業模式的跨維度協同創新,更需要一場圍繞能源的‘認知革命’。”

這場“認知革命”的核心,在於徹底改變我們看待“電”的方式。在伊頓的構想中,電力,將不再僅僅是服務器背後那個默默無聞、被動保障的“成本中心”,而是一種可以被精細化調度、被智能化管理、能夠主動參與價值創造的“主動資產”。

實現這場革命的核心戰略,伊頓稱之爲——“軟件定義動力”(Software-Defined Power)。

這意味着,未來的電力基礎設施,其核心價值將越來越多地由軟件來驅動。通過先進的算法、數字孿生和AI預測能力,電力系統將從一個由硬件決定的、相對固化的架構,進化爲一個更柔性、更智能、會“思考”的有機體。

它能夠預判負載變化,能夠智能選擇最優的供電來源(市電、儲能或綠電),能夠在電網波谷時“儲能”,在電網波峰時反向支撐,甚至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將原本的“成本中心”轉變爲“利潤中心”。

這,就是伊頓爲破解AI“電力焦慮”開出的根本“藥方”:不只提供更強的肌肉(硬件),更要賦予其智慧的大腦(軟件)。

理念的升維,須有強大的技術和產品作爲支撐。如果說“軟件定義動力”是伊頓的指導思想,那麼其手中豐富的“動力工具箱”,則是將思想轉化爲現實的利器。面對AI智算中心高功率密度、快速部署與規模化建設的核心訴求,李海平介紹了伊頓手中的兩張“王牌”

第一張王牌,是靈活應變的“電力積木”——Power Cube電力模塊。

“它就像一塊可以靈活拼裝的‘樂高積木’。”李海平這樣形容道。在智算中心建設爭分奪秒的當下,傳統的現場施工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伊頓的Power Cube電力模塊,以其王牌產品93PR UPS爲核心,將配電、監控等所有部件在工廠進行預製、預調試,運抵現場後僅需簡單拼接即可投用,可將現場施工量減少70%以上。

這種“模塊化”的思路,極大地滿足了AI數據中心對“快”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兼顧了“高密”與“可靠”。通過獨特的背靠背方案,其佔地面積比傳統模式減少40%,爲寸土寸金的數據中心節省出更多空間來部署算力設備。目前,該方案已能支持最高3.2MW的功率輸出,並通過了嚴苛的國標(GB)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雙重認證,確保了極致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第二張王牌,是力能扛鼎的“能量中樞”——9395XR兆瓦級UPS。

如果說Power Cube是靈活的“特種部隊”,那麼9395XR UPS就是重型的“主力航母”。這臺素有“機王”之稱的設備,是專爲大型數據中心或智算中心主力供電場景設計的“能量中樞”,單機即可承載兆瓦級的超大負載。

“它繼承了伊頓產品一貫的高性能優勢,雙轉換效率高達97.5%,在開啓ESS節能模式後,效率更是超過99%。”李海平介紹。這意味着在同等負載下,9395XR自身消耗的電能更少,能將更多電力用於驅動算力,直接爲客戶降低龐大的運營成本(OPEX)。目前,這款產品已在全球多個頂級的AI數據中心(AIDC)中得到規模化應用,穩定護航着AI的每一次“思考”。

除了這兩張硬件王牌,伊頓還有一個更具未來感的“智慧大腦”——中壓能源路由器。

“如果說UPS和電力模塊是保障末端供電的‘衛兵’,那麼中壓能源路由器就相當於給整個前端供配電系統加裝了一個‘智能調度臺’。”李海平解釋道。

這一開創性的解決方案,旨在從“網”、“源”、“荷”三個維度徹底重塑算力中心的電力架構。在“網”的層面,它能打破傳統電網單向供電的模式,支持市電、光伏、儲能等多種能源的靈活接入與智能調度;在“源”的層面,它將變壓器、中低壓配電、UPS等設備高度集成,效率提升至98.3%以上,體積和重量卻顯著減少;在“荷”的層面,它能輸出更高效的直流電,減少電力轉換環節的損耗。

配合伊頓獨有的負載調節(Load Shaping)技術,這套系統甚至可以像“貼心管家”一樣,通過AI算法預測即將到來的“脈衝式”用電負載,提前從儲能系統或備用電源調集電力,平滑地抵禦衝擊,從而保護電網和訓練任務兩端的安全。

無論是“軟件定義動力”的前瞻理念,還是“從電網到芯片”的生態佈局,所有宏大的敘事,最終都需要一個堅實的落腳點。對於伊頓而言,這個支點,就在腳下的這片熱土——中國,尤其是作爲創新龍頭的粵港澳大灣區。

“伊頓始終將中國視爲其全球戰略的核心市場之一。”李海平對此毫不諱言。這份重視,並非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體現在了沉甸甸的投資與佈局中。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伊頓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將亞太區總部遷至中國。如今,在伊頓電氣亞太區的9個研發中心裡,有8個位於中國;14家制造工廠中,也有11家紮根於此。中國,早已從一個單純的“銷售市場”,進化爲伊頓全球最重要的研發、製造與創新樞紐。

而在中國的整體佈局中,大灣區,特別是深圳,更是重中之重。

“我們尤爲看重大灣區的三大優勢:開放的政策環境、深厚的製造業基礎,以及活躍的創新生態和人才儲備。”李海平說。基於此,伊頓將其全球數據中心電力基礎設施及解決方案的研發與製造中心,戰略性地設立在了深圳。

此次深調研走訪的的這家工廠,就是最好的例證。據介紹,它的年產能已突破900萬臺UPS電源,不僅服務於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其產品更輻射至整個亞太乃至歐洲。憑藉卓越的運營效率和質量控制,這座工廠連續多年榮獲伊頓全球明星工廠稱號,同時也是區域內的納稅標杆企業。

更有說服力的是,這家工廠本身就是伊頓“綠色實踐”的樣板間。廠區的屋頂上鋪設着光伏面板,廠區內運行着伊頓自有的2MW儲能系統。這套系統每天進行兩次充放電,利用峰谷電價差進行套利,每月可創造約7萬元人民幣的收益,預計4.S5年即可收回投資。它不僅爲工廠的生產、照明提供了持續的清潔能源,更生動地展示瞭如何將能源系統從“成本中心”變爲“利潤中心”。

這種“在中國,爲全球”的模式,讓伊頓得以用“中國速度”響應全球市場的需求,用“中國創新”反哺全球技術體系的發展。

這一切努力的最終指向,與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脈搏同頻共振。當“新質生產力”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以AI和數字經濟爲代表的產業,正是其核心載體。而伊頓所做的一切——保障算力、優化能源、推動綠色轉型,正是在爲“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提供最堅實、最可靠的動力護航。

“伊頓的願景很明確,”在採訪的最後,李海平目光堅定,“用軟件定義的智慧動力,讓每一瓦電力,都澎湃驅動AI的未來!”

這不僅是對AI時代挑戰的有力迴應,更是這家百年巨頭,爲護航中國新質生產力,寫下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視頻:鄭銘鵬 王澤森

採寫/出鏡:南都灣財社記者 嚴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