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案件“畫像” 幫治理“導航”
“大家請看大屏幕,這就是我們最新上線的武昌區刑事犯罪數字地圖系統。現在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數字總圖’,它作爲系統的核心部分,以直觀的方式呈現了全區刑事犯罪的整體情況。”
近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檢察院召開的刑事犯罪數字地圖上線運行暨專家論證會上,該院聯合科技企業、測繪機構共同研發的湖北省首個刑事犯罪數字地圖,吸引了全場目光。
一次研討激起“數字地圖”研發
屏幕中央是一張轄區地圖。地圖上閃動着的數字,是某一時間段內案件在該區各街道的分佈情況,而四種不同的顏色,則對應標識着街道的四個風險等級。
檢察官一邊操作,一邊介紹:“通過選擇案發時間段,地圖可動態展現各街道風險等級的變化,並在兩側分別顯示出發案數量、犯罪類型、案件發生趨勢、社會治理線索等各項數據。點擊相應欄目,即進入‘個罪治理’部分,涉及總體畫像、案情畫像、人員畫像和線索分析四大板塊。”
從治罪到治理的探索,源於2024年3月武昌區檢察院召開的一次檢委會會議。彼時,該院檢委會委員們正對具體個案進行研討,因案情涉及對公共利益的侵害,話題就自然延伸到社會治理上。“我們能不能運用大數據,從更大範圍去研判案件,對類案進行規律性梳理,實現治罪到治理的全鏈條辦案模式?”該院檢察長趙慧提出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響應。
“其實大家在辦案中已經發現,某些犯罪與地理、人口居住環境等有着一定關聯度,比如‘小額盜’‘超市盜’案件,在新業態商圈案發率較高。這類犯罪是可以通過安防、技防手段預防的。”該院案件管理部主任張薇說。
於是,“數據+地圖”的研發雛形逐步形成,並在科技企業、測繪機構的幫助下,藉助技術手段變爲現實。據介紹,該系統設計涵蓋危險駕駛、故意傷害、盜竊、詐騙、涉黃和涉賭六大常見案件類型,目前危險駕駛、故意傷害兩類案件數據已抓取完畢並投入使用。
“數智”的立體化呈現
“依託數字地圖,檢察機關如何因地制宜、因罪施策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加具象化了。”與會人員無不驚歎於數字賦能檢察的又一創新應用。
“案件數據和社會治理線索的推送規則都由我們來提供和設置,合作單位負責將這些數據和規則提取、注入電子地圖中,實現犯罪信息在地理維度的立體化呈現,然後通過犯罪數據與城市地理信息的關聯碰撞,發現監督線索,服務於檢察辦案和區域社會治理。”武昌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田勳紅介紹。如總體畫像板塊,主要從區級或街道層面展示某類案件在轄區的分佈情況,案情和人員畫像板塊分別展示與案件、犯罪人員相關的核心要素,線索分析板塊則側重於對數據價值的深層挖掘,根據設定的規則推送社會治理線索。
“比如我們設置了一條規則‘近24個月因酒駕暫扣、吊銷駕駛證又醉駕’。”張薇舉例說,數字地圖分析篩選出10名符合該規則的人員,案管部門研判後將線索推送給業務部門,業務部門再結合案件梳理總結,並制發檢察建議。
鑑於不同類型案件在發案特點、犯罪人員構成等方面有着顯著差異,相應的治理重點、治理路徑也不盡相同,所以爲系統設置的類案線索推送規則也不同。比如針對故意傷害案件常涉及的鑑定不規範問題,對應的規則設置爲“同一被害人、同一送檢事項有2份及以上司法檢驗鑑定材料(檢驗報告、司法鑑定意見書)”的案件。“這也是希望藉此發現問題進而推動行業治理。”張薇解釋說。
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除對單一要素進行分析外,實際運用中,數字地圖還可對多要素進行疊加分析。如對查獲地點和駕車原因進行疊加分析,檢察官發現,2024年武昌區某商業中心附近查獲多起醉駕案件。經過進一步分析和實地調查走訪,檢察官發現該商業中心地下停車場面積較大,部分地區信號較弱,且無明顯的指示引導標誌。多起酒後駕駛案件的當事人表示“難以通過手機軟件叫到代駕”或“代駕交接困難”。
針對此問題,武昌區檢察院及時制發檢察建議,推動商業中心開展整改,增加了停車場指示牌、標示牌,提升了部分區域信號強度,並聯合街道、商戶開展杜絕酒後駕車等警示宣傳活動等。
據瞭解,今年初系統試運行以來,武昌區檢察院案管部門已向業務部門推送近20條社會治理線索,業務部門依審覈程序向相關單位發出14條檢察建議。
“數字技術賦能犯罪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治理方式長期以來存在的預防性較弱、精準性不高、協同性不強這三個痛點,實現了從被動預防到主動預防,從經驗治理到精準治理,從分散管理到協同治理的轉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陳實肯定地說道。
會上,與會專家還就數字地圖涉及的信息安全、風險防控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對此,武昌區檢察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院在數字地圖研發過程中,嚴格遵守檢察數據管理相關規定,並與合作單位簽署了保密協議。在今後系統的建設、完善過程中,也會持續高度重視安全防控問題,確保信息、數據安全。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