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經營者的生存圖鑑:在裂縫中尋找微光
比起連鎖品牌的規模化承壓,散落在城市街巷裡的個體餐飲店,更像是經濟浪潮中的一葉葉扁舟。它們的故事沒有財報數據的冰冷,卻藏着最鮮活的生存掙扎。
老李在城中村開了家川菜館,從2015年至今,整整十年。“前幾年最火的時候,晚上十點還在翻檯,現在七點就開始收拾桌子了。”他叼着煙,望着空了大半的堂食區,菸蒂在滿是油漬的桌角堆成了小山。去年冬天,他把原本24小時營業的門店改成了只做午晚兩餐,“晚上十一點後基本沒人,僱夜班師傅純賠本”。即便如此,每月除去8000塊房租和兩個廚師、一個服務員的工資,淨利潤還不夠給女兒交鋼琴課學費。
街角的早餐攤王阿姨也有同感。以前每天能賣200多個包子,現在降到120個左右。“麪粉漲了兩毛,豬肉漲了五毛,可包子不敢漲價,隔壁攤還比我便宜一毛呢。”她的應對辦法是把包子餡調得更稀,“多放蔥少放肉,顧客吃不出來的”。說這話時,她飛快地用圍裙擦了擦手,眼神裡有無奈,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愧疚。
這些個體經營者的生存智慧,本質上是在成本與客源的夾縫中求存。有人縮減營業時間,有人偷偷減少分量,有人轉行做外賣——畢竟外賣平臺雖抽成高,但至少能帶來穩定訂單。可外賣也有新難題,平臺上的滿減、折扣戰比線下更兇,一份酸菜魚從38元降到22元,利潤被壓縮到極致。
消費者的錢包:從“悅己”到“實用”的轉向
餐飲行業的變化,說到底是消費者用錢投票的結果。經濟下行的壓力,最先體現在普通人的消費清單裡。
張女士是某互聯網公司的中層,過去每月會和朋友聚餐3-4次,人均200元以上的日料、西餐是首選。現在她改成分享外賣,“湊滿減後人均50元,味道差不多,還不用出門”。她手機裡存着十幾個餐飲優惠羣,哪家店打五折、哪家平臺發券,她比誰都清楚。“不是吃不起,是覺得沒必要。”她解釋道,“房貸、孩子教育、父母醫療,哪樣不要錢?能省一點是一點。”
這種消費心態的轉變,在年輕人中更爲明顯。00後大學生小林的聚餐原則是“三不”:不進有低消的店、不點超過30元的單品、不辦儲值卡。“上週同學過生日,我們找了家沒有低消的燒烤攤,自帶蛋糕,花了200多塊錢,比去餐廳省了一半。”他打開手機賬單,近三個月的餐飲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省下的錢用來買考研資料,比吃一頓好的實在”。
消費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趨勢。美團發佈的《2024餐飲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人均50元以下的餐飲訂單佔比達68%,同比上升12%;而人均200元以上的訂單佔比僅4.3%,下降3.1%。“性價比”成了消費者搜索時的高頻詞,甚至超過了“好吃”“口碑好”。
隱性成本上升:看不見的“生存枷鎖”
餐廳經營者的壓力,遠不止客源減少這麼簡單。那些看不見的隱性成本,像一張無形的網,越收越緊。
食材成本首當其衝。2024年,生薑價格同比上漲45%,大蒜上漲30%,普通青菜的批發價從1.2元/斤漲到1.8元/斤。做家常菜的王老闆算了筆賬:一盤炒青菜的成本從3元漲到4.5元,售價卻只能從12元漲到14元,“漲多了顧客就跑了”。爲了壓成本,他開始和郊區農戶直接合作,每週自己開車去拉菜,“能省300塊,但油費和時間又搭進去了”。
能源成本也在悄悄加碼。天然氣價格連續八個月上漲,火鍋店、燒烤店受影響最大。一家連鎖火鍋品牌的區域經理透露,他們單店每月燃氣費從8000元漲到1.2萬元,“相當於少賺了2000碗毛肚的錢”。有些小店乾脆改用煤氣罐,雖然麻煩且有安全隱患,但“每月能省2000塊,沒辦法”。
更讓人頭疼的是“合規成本”。以前監管相對寬鬆時,小店偶爾佔道經營、衛生稍差,只要不太過分,沒人較真。現在不行了,城管每天巡邏,衛生檢查每週一次,不合規就罰款。開面館的陳姐就因爲操作檯有油污,被罰了500元,“相當於三天白乾”。她不得不花2000元請了個兼職保潔,“錢要花在明處,不然罰得更狠”。
這些隱性成本像水滴石穿,一點點磨掉經營者的利潤空間。很多時候,壓垮餐廳的不是突然的危機,而是這些日復一日的“小消耗”。
轉型與自救:在寒冬裡播下種子
面對困境,並非所有餐廳都在坐以待斃。有人開始主動求變,在寒冬裡尋找新的生存路徑。
社區食堂模式意外走紅。在上海、杭州等城市,一些餐廳和社區合作,推出“老年套餐”“工作日簡餐”,價格低至10元/份,憑藉穩定的客源和低成本運營,反而實現了盈利。杭州某社區食堂的經營者說:“老年人圖實惠,上班族圖方便,我們不搞花哨的,就做家常菜,薄利多銷也能活。”
“小店+預製菜”成了新嘗試。南京一家夫妻老婆店,白天賣麪條,晚上把廚房改造成預製菜加工坊,做些滷味、半成品菜,通過社區團購賣給周邊居民。老闆說:“麪條賺房租,預製菜賺人工,兩項加起來比以前只賣麪條強。”
還有人把目光投向“下沉市場”。一線城市競爭太激烈,就去縣城、鄉鎮開店。某炸雞品牌在2024年新增的500家門店裡,有80%開在縣級城市,“縣城房租低,消費力其實不弱,年輕人也愛點外賣,競爭還沒那麼兇”。
這些轉型未必都能成功,但至少傳遞出一種信號:餐飲行業的寒冬裡,並非只有絕望。那些願意放下身段、貼近需求、靈活應變的經營者,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微光。
經濟的“毛細血管”:餐飲折射的大時代
餐飲行業就像經濟的“毛細血管”,它的變化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宏觀經濟的溫度。餐廳倒閉潮、包房低消、價格戰……這些現象背後,是消費信心的波動、成本結構的失衡,也是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必然陣痛。
有人說,餐飲行業的冬天會很長。但換個角度看,寒冬也是洗牌期。那些靠跟風、賺快錢的餐廳被淘汰,反而能讓真正用心做產品、懂經營的商家存活下來。當市場迴歸理性,消費者不再只看價格,商家不再只顧擴張,行業或許能進入更健康的發展軌道。
對於普通人來說,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是真實的,但生活總要繼續。也許是少下幾次館子,多在家做飯;也許是選擇更實惠的聚餐方式,把省下來的錢花在更重要的地方。這些微小的調整,既是對現實的適應,也是對未來的期待。
街角那家開了五年的火鍋店,最近把“轉讓”的招牌摘了,換成了“火鍋外賣套餐,送鍋到家”的海報。老闆說:“再難也得撐着,說不定下個月就好了呢?”這句話裡,有無奈,有堅持,也藏着一個行業乃至一個時代的韌性。畢竟,煙火氣不滅,希望就不會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