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梅子豐收價揚 農民樂開懷
高市甲仙農會今年穩定收購梅子外,還推出預約體驗活動,圖爲民衆DIY做脆梅。(甲仙農會提供/林雅惠高雄傳真)
今年氣候寒冷、雨水豐沛,高雄梅子迎來近5年來最豐收的一年,總產量預計達9146公噸,較去年增加超過5成,尤其今年青梅收購價格略有微調,由去年每公斤16元上調至17元,對農民來說是一大利多。
高雄市是全臺重要的梅子產區之一,主產地包括桃源、那瑪夏、六龜及甲仙區,2025年全市種植面積達1395公頃,其中桃源區產量佔全市58%,爲最大產區,種梅爲當地居民主要收入來源,估計超過6成民衆仰賴梅產維生,今年產量與品質佳,讓不少農民樂開懷。
不過,桃源區仍因地勢落差出現收成不一現象,桃源里長高慕源指出,位於高海拔地區的梅況良好,但低海拔則受到氣候因素影響開花與結果,導致產量偏低。在當地種植梅樹的王姓農友表示,自己高海拔的2公頃果園產量穩定,但低海拔梅子收成僅達3成。
甲仙農會總幹事曾海星表示,爲了協助農民銷售,今年將從14日起以每公斤17元價格收購青梅,比去年因乾旱減產時每公斤平均16元的收購價提高一些;農會除了提供穩定價格加購外,今年還推出了「梅醋DIY」預約體驗活動,邀請民衆參與梅子加工過程,體驗在地農業魅力。
曾海星強調,這些多元的銷售及體驗活動不僅能穩定農民收入,也有助於提升消費者對在地農產的認識與支持。不過,高慕源表示,雖然梅子產量較去年大幅增加,但農民仍希望加速收購過程,避免果品變黃、品質下降,最後導致無法順利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