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地政局土地標售寫縣市合併以來最慘紀錄 凸顯房市低迷、建商謹慎
高雄市地政局17日舉辦第3季土地標售,實際標售金額僅3,355萬元,佔總底價 12.21億元的2.75%,寫縣市合併以來最慘紀錄,凸顯當前房市低迷與建商態度謹慎。
地政局共釋出5筆土地,總底價12.21億元。結果僅第二標41坪與第五標24.8坪獲得投標,分別由自然人與上鋌營造得標,總價合計 3,355 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標甚至僅以底價成交,每坪70.31萬元;第二標雖有溢價,但幅度僅 5.61%。
其餘三筆大面積建地,包括位於高雄大學特區的1,000坪住三土地、底價6.01億元,以及小港89期重劃區的973坪商三土地、底價5.67億元都乏人問津。
上市建商主管說,流標的高大特區土地,單價60.1萬元已較2022年信義開發得標的單價70.9萬元下跌約14%,顯示政府底價已順應市場回落調整,但仍未能吸引建商進場,流標原因並非土地本身條件不足,而在於建商全面保守的態度。
上市建商專家分析,目前土地與建築融資條件嚴苛,銀行貸款管制持續,使得建商在資金調度上格外謹慎。即便9月新青安貸款上路,但政策主要針對自住購屋族羣,對於建商大規模開發資金需求幫助有限。
高雄市建商公會榮譽理事長陸炤廷指出,這次高大特區千坪土地原本外界高度期待,但由於建商擔心後續銷售壓力,加上土建融資環境緊縮,最終無人出手。他強調,當前市場並非土地不具吸引力,而是房市氛圍不佳,建商選擇靜觀其變。
上市建商表示,地政局這次土地標售成交金額比重過低,實際效益有限,顯示在房市景氣未回溫前,即使政府調降底價,仍難以帶動大型土地交易。短期內,高雄土地市場恐將持續冷清,唯有待融資環境改善、買氣回穩,才能重現大型標地競逐的熱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