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白埔產業園區環評過關 市府承諾:兼顧經濟與生態平衡
高市府計劃在白埔農場設置88公頃「白埔產業園區」,但引發環團質疑恐破壞生態。(圖/森林城市協會)
高市府計劃在白埔農場設置88公頃「白埔產業園區」,外傳可能成爲臺積電擴廠地點。環團憂心恐將導致2.5萬顆樹木消失,影響保育類鳥類棲地,但在開發單位承諾針對環頸雉及草鴞的棲地進行具體規畫與監測下,今(19)日通過環評大會。經發局強調,開發將遵循法規,以實現經濟與生態平衡。
經發局長廖泰翔指出,爲兼顧環境與生態共榮,市府針對環評關注的廢棄物處理、空污抵換、交通影響、排水規畫及造林地保留等議題,提出完整應對方案,包括提升廢棄物再利用率至80%、加嚴放流水質標準、擴大空污抵換機制,以及滯洪池規畫達43萬噸容量等措施。
同時,在環評委員建議下,再增加相關配套,包含廢棄物處理設施、滯洪池形狀調整、環頸雉棲地保育計劃、綠建築標章、化學品監督管理措施等5項建議,市府將落實生態承諾,透過高標準的環境管理與生態保育措施,實現產業與環境共存共榮的目標。
針對環團關注的森林與保育類棲地議題,經發局強調,白埔園區開發將以維護生態平衡爲原則,樹木除分級篩選後於區內原地保留、移植或綠資材再利用外,並將採1.2倍補植原生或當地適生樹種,並於6年內完成補植計劃,確保綠覆率不減。
此外,市府已進一步強化環頸雉等保育類物種的棲地營造,透過調整滯洪池位置與形狀,並結合典寶溪滯洪池,提供更適合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將落實長期監測計劃,以確保生態多樣性得以維持。
爲提升白埔產業園區周邊的聯外排水系統,市府近年來已投入22億元於典寶溪流域,進行河道整治及滯洪池建設,增加208萬噸滯洪量,大幅縮減區域淹水風險。
市府也將再追加10.9億元預算,加高排水防洪牆9公里、擴增143萬噸滯洪池容量,整體治水計劃預計於2026年5月完工,確保園區與周邊社區安全。在此基礎上,園區公共建物未來將全面導入綠建築概念,並於取得使用執照後半年內取得銀級以上綠建築標章,以達到環保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經發局說明,白埔產業園區開發預計2025年第2季完成規劃設置,隨後展開公共工程與廠房建設,未來可望引進約4500名就業人口,創造約3000億元年產值,推動南部半導體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