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經濟三箭」宏圖 宜兼顧產業平衡發展
▲賴清德總統今年雙十國慶演說中,揭示「經濟三箭」新戰略,包括擴大投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打造「護國羣山」。(圖/記者林敬旻攝)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賴清德總統於今(2025)年雙十國慶演說中,揭示「經濟三箭」新戰略,包括擴大投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打造「護國羣山」。此一藍圖旨在鞏固臺灣於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推動「AI新十大建設」,打造全球前五大算力中心,並積極發展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三項關鍵技術。顯示政府企圖以「科技自主」爲主軸,建構臺灣新一波經濟動能。然吾人以爲,在此宏大願景之下,臺灣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與潛藏的「荷蘭病」風險,亦需同時正視,並速謀改善。
「經濟三箭」戰略 展現重要意涵
持平而論,政府的經濟方略必有其國家長期發展意涵,「經濟三箭」新戰略自不例外。
第一,「擴大投資」意在強化基礎建設與產業升級,尤其聚焦AI、量子科技、矽光子、機器人等領域,欲以先進製造爲國家發展主軸。
第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則呼應地緣政治變化與供應鏈重組,透過與美、日、歐盟等夥伴強化經貿連結,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第三,「打造護國羣山」則延伸自「護國神山」臺積電的象徵,意圖打造多個具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羣,如生醫、綠能、金融資產管理等,以形塑多核心產業結構。
整體而言,此發展戰略方向頗具前瞻性,反映政府希望藉AI科技浪潮,將臺灣從「晶片島」轉型爲「智慧島」。准此以觀,「經濟三箭」對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確實有其重要的意涵。
產業集中 「荷蘭病」隱憂
令人憂心的是,臺灣現行產業結構過度集中於電子與半導體領域,經濟成長動能與就業貢獻嚴重不均。雖然「經濟三箭」戰略計劃打造護國羣山」,其實也是偏重少數重點產業。若缺乏平衡政策配合,即使短期內經濟數據亮眼,也可能埋下結構性失衡風險。
根據2024年財政部與經濟部統計,臺灣出口結構顯示出明顯的「單一產業集中化」現象。其中,電子零組件佔 37.3%、資通與視聽產品佔 27.9%,二者合計達 65.2%,亦即超過六成出口來自ICT與半導體相關產品。
除此,基本金屬及其製品佔6.0%、機械佔 5.1%、塑橡膠及其製品佔4.1%、化學品佔3.8%、礦產品佔2.9%、電機產品佔2.8%、其他合計10.1%。
若依據「赫芬達爾指數(HHI)」計算,臺灣的產業集中度爲 2,381(單位:百分比平方,滿分爲 10,000)。介於「中度偏高」與「高度集中」之間。這意味着,當電子業景氣上揚時,臺灣經濟榮景強勁;反之,若全球科技需求疲軟或地緣政治生變,出口將面臨劇烈波動。
這種結構與「荷蘭病(Dutch Disease)」現象相似。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因此1970至1980年代初期,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卻也因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削弱其他產業(如製造業)生產、出口,並使競爭力下降。
簡而言之,荷蘭病係指資源出口導致貨幣升值、其他產業出現萎縮的困境。臺灣雖非資源國,但「半導體紅利」正產生類似效應:資金、人才、政策與社會資源皆過度向單一高科技產業集中,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反而被邊緣化。
再者,金管會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營收創十年新高,達20兆6,097億元(臺幣,下同),年增超過16%;其中半導體、電腦及周邊設備、其他電子業貢獻最大。然而,受匯損與外部成本壓力影響,上櫃中小企業稅前純益反而年減近三成。
另一方面,半導體產業雖貢獻GDP比重逾兩成,但從業人口僅佔整體勞動市場的7%。科技產業創造的榮景,並未同步轉化爲整體薪資提升與就業擴散效益。當股市屢創新高、臺積電股價成全民話題之際,無薪假人數卻同步攀升,顯示「榮景中的冷風」。這種資金與收益集中於少數高附加價值產業,多數勞工卻感受不到經濟成長果實,正是典型的產業M型化特徵。
尤有進者,川普政府於今年8月7日宣佈,對臺灣多數輸美貨品在最惠國待遇稅率上再加徵20%關稅。此舉對科技龍頭衝擊有限(因部分AI半導體產品具豁免空間),但對傳產與中小企業而言卻是沉重打擊。由於傳產產品毛利率低、議價能力弱,再加上原物料與人工成本上升,臺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壓縮。
若比較區域競爭,日本與韓國享有更穩定的美國貿易條件與供應鏈合作,臺灣企業反而面臨稅負劣勢。結果將是強者恆強、弱者更弱,加劇產業分化,進一步導致「結構性M型化」,無異雪上加霜。
▼令人憂心的是,臺灣現行產業結構過度集中於電子與半導體領域,經濟成長動能與就業貢獻嚴重不均。(圖/路透)
以「帶動式升級」 化解產業失衡
筆者以爲,要避免荷蘭病與產業M型化加劇,關鍵在於如何讓半導體與AI產業成爲帶動其他產業升級的「引擎」。
一、以AI技術帶動傳產數位轉型:政府應設立專案計劃,協助金屬、機械、塑膠、紡織、化學等傳統產業導入AI製造、智慧物流、綠色製程技術,讓傳產成爲AI生態的一環。例如,透過工業AI平臺共享數據,讓中小企業能以低成本升級。
二、建構多核心區域產業羣聚:北中南部宜皆有完整的產業聚落,同步發展。如此纔可降低「單一中心」風險,並建立「多心經濟」。
三、完善金融支援與資本回流機制:賴總統提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構想,若能吸引百兆資金留在臺灣,應同步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與「地方創新債券」,讓資金能滲透到基層產業,而非僅流向大型科技公司。
四、推動教育與技術再培訓:因應AI與量子科技的新需求,政府須強化跨領域教育,協助傳產勞工轉型。透過技職教育、AI職能培訓與再就業計劃,可縮小數位落差,防止社會階層分化。
綜合言之,賴總統的「經濟三箭」戰略確實具備雄心與戰略視野,其核心理念是以科技爲槓桿,帶動全體產業升級。然而,臺灣當前產業集中度高、內外部風險並存,若忽視結構性不均,可能陷入「高科技榮景、實體蕭條」的兩極化陷阱。唯有打造兼具競爭力與均衡發展的臺灣新經濟,纔是長治久安之道。
▼臺灣當前產業集中度高、內外部風險並存,若忽視結構性不均,可能陷入「高科技榮景、實體蕭條」的兩極化陷阱。(圖/記者周宸亙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