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命名體系或調整:驍龍8 Elite2,暫定名驍龍8 Elite Gen5!
在智能手機芯片領域,命名從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識,而是一場關乎市場定位、品牌戰略和消費者認知的精密遊戲。
但是熟悉芯片的用戶都知道,無論是intel還是AMD,在命名方面的變化真的可以用花裡胡哨來對其進行形容。
沒有想到的是,在手機芯片市場中,命名也開始變得讓人費解,比如高通下一代旗艦移動平臺SM8850的命名可能並非此前傳聞的“驍龍8 Elite 2”,而是暫定爲“Snapdragon 8 Elite Gen5”。
與此同時,次旗艦平臺SM8845則暫定命名爲“Snapdragon 8 Gen5”,這一命名調整看似簡單,卻可能預示着高通正在對其移動處理器命名體系進行一場深層次的重構。
詳細來說,高通在移動處理器命名上的策略歷來多變,甚至顯得有些混亂,回顧歷史高通曾使用過諸如“驍龍800”、“驍龍835”等數字序列命名方式。
隨後轉向了“驍龍8 Gen1”、“驍龍8 Gen2”等代際命名,去年,高通出人意料地爲SM8750芯片選定了“驍龍8 Elite”而非“驍龍8 Gen4”的名稱。
這一決定打破了原有的命名連續性,卻在其他移動平臺上保留了“Gen X”式命名,衍生出“8s Gen4”等一系列產品。
此次將SM8850“拉回”到“驍龍8 Elite Gen5”的暫定命名,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次命名的簡單調整,實則可能反映了高通希望統一命名體系的努力。
這種命名方式既保留了“Elite”這一彰顯高端定位的標識,又通過“Gen5”延續了代際傳承,使消費者能夠更清晰地識別產品的迭代關係。
對於SM8845暫定名爲“驍龍8 Gen5”,則可能意味着高通正在將“驍龍8”系列切分爲“8 Elite”、“8”和“8s”三個明確的分支,分別對應至尊旗艦、標準旗艦和次旗艦市場。
這種分層命名策略並非高通獨創,但蘋果的A系列芯片一直保持簡潔而一致的命名方式,聯發科的天璣系列也通過數字區分不同定位的產品。
高通的命名調整,可能是爲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清晰地傳遞產品價值,避免因命名混亂而導致的消費者困惑。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命名比較混亂,但是芯片本身的實力卻不弱,根據爆料,驍龍8 Elite Gen5(SM8850)基於臺積電N3P工藝打造。
這是臺積電第二代3nm工藝,相比之前的N3E工藝,在性能和能效方面都有進一步提升,並採用全新的Oryon架構,這是高通自研的CPU架構,源於對Nuvia的收購和技術整合。
同時主頻高達4.74GHz,這一頻率遠超前代產品,配備的Adreno 840 GPU與16MB獨立緩存,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圖形處理能力。
性能測試數據顯示,驍龍8 Elite Gen5在GeekBench 6上的單核成績突破4000分,多核成績超過11000分,安兔兔跑分更是可能突破400萬大關,遠超當前旗艦水準。
相比之下,驍龍8 Gen5(SM8845)雖然同樣採用臺積電N3P工藝和自研Oryon CPU架構,但主頻不會這麼激進。
儘管性能略低於至尊版,但該平臺支持SME(可擴展矩陣擴展)指令集,這將顯著提升設備端AI運算能力,爲中高端手機帶來更強的AI體驗。
說到這裡,高通的命名調整背後,反映的是對市場細分的精密計算,將旗艦芯片分爲“Elite”和“標準”兩個版本,使高通能夠更精準地覆蓋不同價格區間的市場。
驍龍8 Elite Gen5無疑將定位爲至尊旗艦,搭載該芯片的機型很可能來自各家的頂級產品線,面向的是對性能有極致追求的高端用戶。
而驍龍8 Gen5則可能定位在3000-4000元價位段的中高端市場,博主爆料稱,一加新款產品將搭載這一移動平臺,對標友商Turbo系列。
筆者猜測搭載該移動平臺的新機起售價在2000元左右,這一定位顯然旨在搶佔性價比市場,與聯發科的天璣系列直接競爭。
這種分層策略使高通能夠最大化地覆蓋不同細分市場,一方面通過頂級產品維持技術領先形象,另一方面通過中高端產品走量獲取市場份額。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種策略顯得尤爲重要,只是對普通用戶來說,命名瞭解上可能會非常困難。
總而言之,通過“驍龍8 Elite Gen5”和“驍龍8 Gen5”的命名方式,高通不僅試圖解決此前命名混亂的問題,更旨在構建一個清晰、有層次的產品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對高通新的命名體系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