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府擬推鐵路立體化 拚解楠梓陸橋沉痾

楠梓陸橋因採汽機車分流、減少號誌管制,汽車可直行上陸橋,機車只能走專用道,需繞行數個彎道、地下道,蜿蜒路線加上多達4個方向出口,被外界形容是「楠梓百慕達」。圖/高雄市交通局提供

高雄市政府斥資1990萬元進行楠梓、橋頭段鐵路立體化可行性評估,全長11.95公里,新增青埔、楠梓園區2座車站,同時減去8處平交道,解決地面行車交織困擾,明年啓動綜合規畫和環境影響評估後,可望2030年動工,2041年底通車,從根本解決「楠梓百慕達」沉痾。

交通局表示,臺鐵楠梓至橋頭段立體化計劃,可消除屏山巷、高楠公路1003巷、楠梓路、球場路、興糖路17巷、糖廠路、橋燕路、筆秀路等8處平交道,取消3座陸橋、1座捷道,另增設2座通勤車站,能健全路網,讓人員通勤更方便。

議員黃文志說,平面鐵路分割東西向道路,造成楠梓陸橋百慕達幻象,長久困擾臺1線用路人,也阻礙地區發展,橋科長期無法與臺1線銜接、楠梓科技產業園區聯外道路,只有10公尺寬的民族路1003巷可往東行駛,且現有道路與平交道有3處交會,重車變多時,鐵路阻礙交通的瓶頸更嚴重,「鐵路立體化勢在必行」。

臺鐵楠梓至橋頭段立體化計劃最早由立委邱志偉提出,其中青埔站將與高雄捷運紅線、紫線交會。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原訂今年4月前完成,但工程牽涉震動值,恐影響臺積電高雄廠運作,而橋頭段與日治糖廠古蹟房舍地點衝突,需評估如何兼顧古蹟與施工,因此期末報告出爐期程延至今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