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機器人深度研究(二):美國產業鏈以AI技術見長,中國靠零部件製造崛起
本文作者:李笑寅
來源:硬AI
隨着AI大模型進入應用時代,具身智能正在加速發展,人形機器人可能推動下輪技術浪潮。
2月20日,高盛分析師Jacqueline Du領銜的團隊發佈最新研報,深入分析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競爭格局和投資機會。
報告表示,當前看到的最佳投資機會集中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組件端,尤其是諧波減速器和執行器組裝的上游供應商有望受益。
此外,報告還對比了中美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競爭態勢。高盛認爲,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從研發走向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時期,,中美兩國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目前,美國在覈心技術上暫時領先,中國憑藉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和廣闊的應用市場,有望在特定細分領域實現突破。
中美產業鏈參與者: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VS特斯拉、Figure AI等
在產業鏈成熟度方面,美國的機器人產業鏈相對成熟,尤其是在高端零部件(如在傳感器、控制系統等)和AI技術方面,擁有特斯拉、波士頓動力等龍頭企業,產業鏈較爲完整。
中國的產業鏈正在快速發展,零部件供應商和系統集成商不斷涌現,在執行器、諧波減速器等零部件方面具有優勢,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競爭力正在逐步提升,優圖科技、雲跡科技等公司已推出商用人形機器人。
在參與者方面,美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特斯拉是核心參與者之一,其Optimus項目備受關注。此外,Agility Robotics和Figure AI等初創公司也在積極佈局人形機器人領域。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參與者衆多,包括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科技等。這些企業在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產品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此外,中國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也在積極佈局機器人領域,例如華爲、比亞迪等。
中美產業鏈分工:本體和零部件製造VS整體設計與系統集成
在分工方面,美國的特斯拉等企業專注於機器人整體設計與系統集成,而部分零部件可能依賴外部供應商。例如,特斯拉可能會與亞洲或中國的組件供應商合作,以實現快速量產和成本控制。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鏈分工正在逐步完善。一方面,企業專注於機器人本體的研發和製造;另一方面,零部件供應商也在不斷崛起,如諧波減速器和行星滾柱絲槓等關鍵零部件領域。
中美核心技術:硬件製造VS AI技術
在覈心技術層面方面,報告表示,美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AI技術和系統集成方面,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在機器人基礎模型方面處於前沿。
而中國在硬件製造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在零部件製造和系統集成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正在逐步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
比如,宇樹科技的H1人形機器人在今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表演展示了國內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積極進展,DeepSeek R1的發佈爲人形機器人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AI解決方案。
應用場景:服務業和家庭VS工業和軍事
市場規模與潛力方面,中美兩國在人形機器人市場都具有巨大的潛力。
報告表示,美國的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應用場景側重於工業和軍事應用,中國則在製造業升級、養老服務等領域對人形機器人有較高的需求,應用場景更注重服務業和家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