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會見證中國機器人產業之變

一年一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猶如一面鏡子,映射中國機器人產業之變。

昨天,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如期開幕。相比前幾年展區裡的機器人“看上去很美很酷炫”,今年的機器人則更多走向“場景”:或在汽車工廠裡打工,或在無人藥房裡值守,或在流水線上分揀作業……在各位參展商的講解中,“應用”“量產”“訂單”都成了高頻詞。

各地人形機器人組團進京

天工、青龍、智元、荊楚1號……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每款參展的人形機器人的名字都被創造者賦予了美好的意義,它們也誕生在中國的不同城市。

今年被認爲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也是技術極速突破的一年。本屆大會上,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湖北等地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均設了展區。

記者觀察發現,與去年大會上人形機器人完成步行、奔跑、揮手、跳舞等簡單動作不同,今年的人形機器人紛紛“上崗”,在各種場景裡開始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來自上海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區裡,直接復刻了某汽車工廠產線裡的一角,人形機器人“青龍”正將一排排汽車扶手掛入熱處理設備中。“掛上去的時候要精確扣到幾毫米的卡扣上,這對操作工人和機器人來說都是難點。”該創新中心研發總監邢伯陽說,這類重複或危險的工作場景對機器人需求很高。

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帶着當地衆多機器人企業組團進京,卡諾普公司直接“搬”來一條機器人操作的焊接產線。該公司AI場景工程師龐愷解釋,視覺大模型讓機器人更聰明,能自行識別物體、設置軌跡,賦能智能製造。

隨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來北京的荊楚人形機器人公司運動控制負責人楊振是第一次參展。該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在導覽、講解等領域正加速落地。

大模型讓機器人更聰明瞭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區裡,身着白色外衣的“天工2.0”闊步向前,面前的紙箱子不停變換位置,但它每一次都完美繞過;隔壁,通體黑色的“天工Ultra”快速奔跑起來,每一步都穩穩地踩在地上。這一黑一白、一走一跑,代表着兩項不同的控制技術。

今年4月,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京開跑。細心的觀衆能發現,不少人形機器人在跑步時都是使用遙控方式,人在後面舉着手柄操控;僅有“天工Ultra”是跟隨佩戴信號器的領航員奔跑。

“如果明年‘天工’再參加馬拉松,可能就會自主奔跑了。”站在避障行走的“天工2.0”前,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TO唐劍解釋,通過導入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機器人可以自主導航。

機器人是如何快速避障的?一旁的電視屏幕上,實時顯示着“天工2.0”7個攝像頭捕捉到的畫面,再搭配激光雷達,可以精準感知到障礙物的距離。所有信息最終匯聚在一張實時的三維建模圖上,周圍的障礙物都變成了不同的立方體,機器人也就實時“看”到了周圍環境。

目前,“天工”已經擁有了在複雜環境中的精準感知能力和自主任務規劃執行能力,這爲其未來在工廠、特種作業、家庭等應用場景完成環境感知並規劃任務打下基礎。唐劍透露,該創新中心也正在建設人形機器人的中試工廠,預計今年將具備年產千臺的能力。

大模型就如同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大腦進化了,人形機器人自然爆發式成長。受益於大模型的強大,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區的幾臺人形機器人相互配合,可以將傳送帶裡不同顏色的塑料盒準確分配到不同方向的傳送帶上。

未來將幫人類完成更多工作

常來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愛好者們一定有印象,幾乎每年的大會展區裡,都會有機器人飛起來,早些年是“雨燕”“狐蝠”,今年飛起來的是“蜜蜂”,它只有34克重。“我們從2016年第一次參會,近10年也見證着中國機器人的飛速發展。”研發這一系列仿生機器人的跨國公司費斯托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大會上的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參展數量創同類展會之最,更多人期待人形機器人可以走進家庭,已經有多個領域開始探索。

只需說一句“請收拾一下牀鋪”,機器人“R1 Lite”就能在凌亂的臥室中精準進行動作規劃並完成指令。“我們認爲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關鍵在於大腦——也就是裡面的算法有多聰明。”星海圖(北京)公司首席科學家趙行說。

智慧康養展區則集中呈現“康養出行+康養家居”的多元方案,外骨骼機器人、智能輔行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導盲六足機器人、AI理療機器人等多款產品,覆蓋家庭、社區、醫院、公共空間等典型場景。比如一些陪伴機器人,已經初步能爲老人提供生活協助、護理巡視等服務。

北京經開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局具身智能產業專班主任蘆瑜說,機器人技術每個月都在迭代進步。人形機器人此前“小腦”運動能力較強,現在隨着大模型的加持,“大腦”也在升級,未來將更加智能、幫助人類完成更多工作。

編輯 陳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