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護岸改砌石 水鳥不見了
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進行水岸棲地環境改善工程,居民及保育人士批評,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破壞殆盡,硬邦邦砌石取代後,連鵝都無法築窩下蛋。記者徐白櫻/攝影
高雄市立美術館周邊是高級住宅區,近日園區進行內惟埤水岸棲地環境改善工程,居民驚覺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遭破壞殆盡,改以硬邦邦砌石護岸取代,水面也縮減。保育人士批評像蓋水庫、滯洪池,罔顧生態規畫,高雄首善的文化展場生態園區變得沒有美感。
高市文化局迴應,塊石護岸具較高穩定性,孔隙有利植物及水中生物之生長;今年4月進行在地生態團體訪談,經生態專家檢核建議後定案施工。
美術館後方展開環境改善工程,鳥類保育專家發現,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被破壞殆盡,砌石方式取代後,「搞成塊石工地,好像在蓋水庫、滯洪池」。鳥友說,施工後少有過境鳥駐足吸引拍鳥一族,水岸鋪設滿滿卵石,不利於溼地緩坡的生態系統自然形成。
「工法真的很糟糕!」王姓居民批評,施工單位爲堆砌石塊佔用不少水池面積,約比多年前縮減一半,而且池畔緩坡原爲水鳥棲息地,以前白鵝築巢產卵,現在都不見了。
議員簡煥宗表示,內惟埤有重要的滯洪調節功能,雖事前已評估工法確認可行性,但施工前缺乏完善討論溝通,應和地方、學者如野鳥學會加強溝通,減少雙方誤解。
議員陳美雅表示,生態園區是闔家休憩景點,也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大型石塊取代原有堤岸緩坡,恐會減低生態多元性,綠意和文藝氛圍也會減少,應審慎考量,「不是錢花了就好!」
文化局解釋,內惟埤水岸多處淘空,造成土壤流失、塊石崩落及生態棲地面積縮減等問題;全案採用生態工法,不用水泥固定塊石,靠物理性堆疊穩固邊坡。
此外,配合工程需要,生態池水位調降至55公分左右,露出常水位以下之既有砌石,水位復原後,將以能呈現自然水岸植物、草地爲主的樣貌,後續會陸續呈設生態導覽、環境教育及美學自導系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