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臺灣 需要更多醫生
醫學院學生員額管制爭議再起,十一個基層醫師團體聯合聲明,反對教育部今年六月核定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增至卅五名,打破長年以來衛福部設下的一三○○人的總額上限。昨日,衛福部表示與教育部討論後,決議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一三○○不變,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覈定的名額。
醫生人數是否過量,是爭論不休的題目。臺灣現有醫生人數約七點五萬到八萬人,病牀數一三七萬牀。以國際共用的醫生病牀比來說,臺灣每千人的醫生人數二點三,比OECD平均的三點七低。此外,每千人的病牀數七點三,超過OECD平均的四點三,但比德國、日本、韓國低。
臺灣醫生密度偏低,病牀密度偏高,也就是每位醫師對應三點一七牀,比OECD的一點一六牀高。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醫界經常反應人力不足、工作過勞、值班過量。
臺灣各校醫學系每年招生名額一三○○人,員額由教育部和衛福部共同決定,這和其他科系都由教育部、聯招會決定不同。醫界普遍反對擴大招生,認爲招生過量會使教育品質、醫師訓練變差;醫學生走向醫美和都市地區的取向嚴重,卻不願選擇醫生不足的科別或到偏鄉服務。臺灣的醫師問題並不是人數不足,而是分佈不均。
特別是急診、外科、胸腔、兒科、婦產科等,還有偏鄉醫師更是長年短缺,顯示臺灣醫師總量分配結構失衡。每千人病牀數高於多數OECD國家,卻又有很多病患一牀難求,這和臺灣高齡化社會有關;許多牀位是慢性病牀、醫美診所、長照機構照護型,而非急性醫療的第一線病牀。過多的病牀導致不必要的住院,而使得分級醫療和醫師失衡。
我在紐約工作時聽美國朋友說,他們到古巴做醫療手術,主要是「交通方便、費用便宜」。後來我到古巴旅遊,瞭解當地的醫療系統後深感意外,古巴人口僅臺灣一半不到,土地面積是臺灣的三倍,人均所得只有臺灣的八分之一,經濟長期受制於美國的封鎖與計劃經濟體制,但醫療與教育制度普及,特別醫療密度高,古巴每千人醫師人數有六點七到九點四人,遠勝臺灣;每千人病牀數五到七牀,則略遜臺灣。
尤其在疫苗發展上長期投入,新冠肺炎時古巴也發展出自己的疫苗,雖未獲WHO全面授權,但也有很多國家採用。古巴因政治體制關係,醫師資源豐沛,全民免費醫療,國民預防醫學普及,從小接種疫苗所以嬰兒死亡率低,人民平均壽命七十八點一歲。由於醫療資源豐沛,古巴每年會有三點五萬以上的醫師到海外工作,既增加個人收入,也爲國家賺取外匯。二○一四年伊波拉病毒肆虐,古巴派了幾百位醫護人員到西非援助,可說是醫療國際主義的實踐者。
臺灣「高效又便宜的全民健保制度」舉世稱羨,高品質的醫護水準也讓全民蒙福。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唯有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增加更多的醫生和病牀以應付急病、流行性疾病增加的需求,纔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