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浪潮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金融四大變革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記者蘇健忠/攝影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昨(5)日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思考四大改變,包含思維、金融服務革新、技術與方法突破,以及法規監理的改變,提醒金融業必須提前佈局,才能將挑戰轉化爲機會。他並指出,未來實物給付或直接提供服務、外溢保單,將是金融商品重要方向。
彭金隆昨日在南山人壽舉辦的永續健康趨勢論壇致詞指出,目前臺灣乃至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均老」現象,面對高齡化社會,必須思考四大改變。第一項改變是「思維觀念的調整」。高齡化社會並不只是金融市場的變化,而是全社會的結構性挑戰,涵蓋價值觀、人際關係乃至於人權意識的轉變。金融業者若仍以過往的眼光規劃未來,恐難因應這場全面性的變革。因此,金融業者必須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長遠視野,重新檢視自身定位與服務模式。
第二項是「服務內容的革新」。彭金隆說,過去保險與金融產品大多以現金給付爲主,但在高齡化社會,現金可能無法完全滿足需求,例如,長照、安養與醫療服務往往需要更具體的資源與協助,未來實物給付或直接提供服務,將可能成爲金融商品的重要方向。他強調,金融業應深入理解高齡族羣的真實需求,發展更貼近生活的服務內容。
第三項是「技術與方法的突破」,彭金隆指出,以保險業爲例,傳統上保費計算多是依循過去數據來推估未來,但在快速變動的時代,這樣的精算模式已難以支撐未來挑戰,保險應結合即時數據與精準預測,像是外溢保單就是透過鼓勵被保險人培養良好健康習慣,降低未來罹病風險,讓保險從「事後補償」進一步走向「事前預防」。他強調,保險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等待理賠,而是幫助民衆健康活到百歲。
最後是「法規與監理的調整」,彭金隆認爲,隨着金融商品與服務型態改變,相關的法制與監管也必須與時俱進,從商品監理、業務範圍,到消費者爭議處理機制,都需建立更周延的制度,以確保市場健全與消費者信任,唯有在監理層面同步改革,金融市場才能在高齡化社會中穩健發展。
總結來說,彭金隆提醒,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既是挑戰,也是金融產業的新契機。臺灣已走在高齡化浪潮的前端,無法再僅以「觀摩國外」爲因應策略,而是必須主動創新與突破。若金融業者能順應四大思維進行轉型,不僅能因應人口結構變化,更能開創全新市場,陪伴民衆邁向健康、安心的百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