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專訪/做大產值磁吸人才 壯大金融產業鏈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 記者陳正興/攝影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一年多以來,積極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他表示,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終極目標是提升臺灣金融業產值、壯大金融產業鏈,吸引更多高階金融人才迴流投入,最終是要讓年輕人看到金融業的未來與機會,「不用再去新加坡丟履歷」。

彭金隆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指出,臺灣金融業產值佔GDP比率長期停留在6%左右,「金融產值不應這麼低」,今年首季已見回升,這趨勢是往上,未來希望朝10%目標邁進,纔可以吸引更多人來。

德智體羣美 策略全面性

金管會鼓勵業者「各自做大做強」再由金管會負責「串接」銀行、保險、證券、投信等資源,打造跨業整合一站式服務平臺,高雄資產專區正是境外整合試驗場。

在人才面,金管會要求進駐高雄專區的金融業者,需提出具體招募與培育計劃,創造高薪職缺,帶動專才迴流。另八家外資投信也願在臺設區域中心,金管會盼外資投信能把核心的投研中心搬到臺灣,在臺增聘人手。

彭金隆坦言,現在許多學生選擇科系時,傾向選擇理工科系,導致商管、法政等金融相關領域的人才來源出現失衡「這是一大隱憂」,金融業未來恐將面臨人才供給不足的挑戰。

要吸引更多人投入金融業,就須提升金融業的產值,創造更多機會,當本土人才庫與國際水準接軌,高資產客戶就有理由留在臺灣,國際客戶也會進來,產業升級才能長久。

彭金隆從2024年5月至今就任滿週年,他說,金管會過去一年已初步推出施政架構,未來要落實。他更以「德、智、體、羣、美」來概括其全面性策略。以下爲專摘要。

問:金管會未來的施政重點和目標是什麼?

彭金隆答(下稱答):初步已推出施政架構,接下來要落實。將分五大面向。「德」確保市場安全與秩序,強化公司治理、推動金控整並。

「智」發展金融科技,推動VASP專法、穩定幣、數位保險公司等。「體」改善金融體質,保險業改革會計與資本結構,銀行提升資本適足率與風險控管。

「羣」是要打羣架,推動亞資中心,串聯銀行、保險、證券、投信,打造一站式金融產業鏈,也要壯大資本市場成爲「亞洲那斯達克」。「美」推動ESG、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並與業者建立溝通平臺,開放37項業務。

其中亞資中心,金融業要做好兩件事,一是金融業要「各自做大做強」,二是金管會扮演「串接」角色,將各自做大的金融業務,串接起來形成「一站式服務」的金融產業鏈,高雄專區就是最好的試驗場。

做亞資中心 實質效益多

問:亞資中心政策,最終目標是甚麼?對社會帶來何種實質效益?

答:亞資中心參與者是整個金融產業鏈,私人銀行僅是撬動高資產客戶的敲門磚,當財管需求被帶動後,就會慢慢往下擴散到一般客羣。

其次,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結構工程,讓臺灣產業再升級,創造更多機會,讓年輕人也能看到金融業的未來。

現在許多學生在選擇科系時,傾向選擇理工科系,導致商管、法政等金融相關領域的人才來源出現失衡,這是一大隱憂。我們推動亞資中心,是希望把金融產值拉高,吸引更多人才投入金融業。

我們已要求進駐高雄專區者,需提出具體增聘人才與培訓計劃。國際人才迴流、創造高薪工作環境,纔會有產業吸引力。

國際人才迴流投入,不僅能服務檯灣客戶,也能帶回他們在海外服務的國際客戶,進而活絡臺灣金融市場。金融業有專業人才,市場纔會出現,國內外客戶自然齊聚臺灣。

目前承做高資產客戶財管家數已增加到21家,並邀請國際師資培訓本地人才,建立自己人才庫。

另八家外資投信如貝萊德、富達、JP 摩根、施羅德等都已願在臺設區域中心並願在臺增聘人才,目標是將核心職能移到臺灣,串聯國際市場(如日本),並讓臺灣成爲不只是銷售端,而是研發與管理中心。

問:整體期望是甚麼?

答:金融業產值多年來都維持6%,不應該這麼低,今年首季已經提升了,這個趨勢應該是往上了,我期待能早日突破10%。只有達到這樣規模,纔可以吸引更多人來。當人才庫與服務能力提升,高資產客戶與國際客戶自然留在臺灣,產業升級才能持續。

談敵意併購 不能擾動市場

問:金管會如何看待「敵意併購」與「合意併購」?

答:金融法規並無「敵意」或「合意併購」的用語,這只是市場習慣的稱呼,差別在法律程序不同。

依《金控法》第26條(股份轉換),雙方公司須先完成各自董事會與股東會同意,簽訂轉換合約後送金管會審視,市場常稱爲「合意併購」。即便雙方內部意見分歧,只要程序完成即屬此類。

另一途徑是《金控法》第36條(公開收購),金控若投資金融機構,須先向金管會申請,說明投資理由、可行性與能力。金管會評估對市場穩定、綜效與風險後,覈准者纔可進一步公開收購,過程中對方公司可能事先不知情,市場因此稱爲「敵意併購」。公開收購多以現金進行,以提升透明度與確定性。

問:金管會在金控整並中的角色?

答:金管會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非「資源分配者」。經營權爭議應由公司透過董事會與股東會等內部程序解決,金管會不介入決定歸屬。

金管會鼓勵有序且有可行性的整並。法規修正目的在於避免「監理套利」,確保無論採用哪種途徑,最終都能達成「同一目的、同一監理」的原則。

金管會不贊成可能導致市場擾動的併購行爲,尤其是沒有能力或可行性評估就發動的案子,這類行爲可能對市場股價和消費者造成不確定性。

問:近期法規修正重點及公開收購要求?

答:近期修法主要是讓整並流程更明確、穩健,尤其要求申請金控法第36條投資案時,須證明具備完成併購的能力與可行性,避免僅作財務試探而半途而廢,造成市場不安。

公開收購是第36條覈准後的執行方式之一,並非整並主體。金管會傾向要求以現金方式一次購足,因現金交易清楚確定,能提高透明度並降低糾紛,修正條文也明確設定應於一定期限內完成。

問:臺灣金融整並的實務狀況及成功率如何?

答:金管會成立至今,已有65個整併案例,顯示金融整並一直存在且活躍。絕大部分成功的金控整併案例都是透過金控法第26條,即換股合併完成,僅有六件是透過公開收購完成,顯示其存在市場機制限制與難度。

壽險保單 要當心保證風險

問:壽險業目前面臨哪些主要體質問題?特別是長期保單的「保證」問題?

答:當前壽險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數十年前發行的保單,直接「保證」了未來所有的利率。

保險是要提供長期「保障」,但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提供長期「保證」,這件事情要小心。保險業應該要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可以保證多長,量出爲入。

若你要賣「長期保證」保單,那你就需要很高資本適足。把你這些未來商品做好風險管理,你風險低、資本適足要求就低。

如果保險公司無法承擔這些「保證」的風險,一旦結構性改變,整個產業可能崩潰,這個對全民都不是好事。

應建立類似股市的「鎔斷機制」,讓市場能重新公平議價。

問:「非長期保證」,保單會長成怎樣?會變成一種定期壽險概念嗎?

答:要看業者風險承受度。客戶還是希望穩定產品,但業者不能沒有任何(資本)支持情況下,去發行這麼長的「保證」。要回歸到風險爲基礎概念去做。不能說市場喜歡甚麼,就去賣這個產品。

若是我是一家資本雄厚、強韌的保險公司,我當然可以「保證」很多呀,我扛得起呀。但不能市場喜歡,我就去賣,你把風險遺留在後面,那誰來收?又由這個制度來收,也對消費者不公平。

這個「保證」是公平的,例如未來死亡率下降了,你當時收高保費,就應該要適度回饋;但是當結構性改變了,萬一壽險扛不起了,整個產業垮掉了,對全民也非福,應該有一個類似股市鎔斷機制,大家有重新開始,公平議價的可能性。

資本是以風險爲基礎,你若要做高風險、高報酬,就是高資本,這是很合理。你要載更多貨品,噸位就要加大,否則你如何應付波浪。目前我們請業者研議。舊保單會用既有方式處理,新保單不能讓他再累積風險。

問:您之前提過,壽險過去十年超過2兆元做匯率避險,外匯風險和外價金如何調整更好?

答:這波匯率波動,大家應該要警覺說,過去這樣的避險方式,有真正避到風險嗎?過去八年花了1.8兆元,十年超過2兆元,這次兩元衝擊有避到甚麼嗎?

若依照此趨勢不變,我們預估,很合理的,未來十年會超過3兆元。我們要思考,壽險匯率風險是財報波動,還是未來現金流風險。其實壽險業不怕波動,波動是會上就會下,你不用緊張,會天亮就會天黑,不用害怕黑夜,黑夜完就會天亮。

壽險業是怕不動。萬一臺幣匯率到某個價位就躺平了,你海外這麼多資產,客戶責任(給付)慢慢出來了,海外資產變現了,你又要一一實現損失,這時候,你準備好了嗎?我們請業者思考,經營是否要做一些調整。金管會已有自己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