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超低排放改造交出亮眼答卷

今年是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收官之年。截至今年7月,已有197家鋼鐵企業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環節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全國6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5億噸粗鋼產能完成重點工程改造,上述產能佔全國總產能的80%以上。

近日舉辦的2025(第十六屆)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大會上,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鋼鐵企業的代表圍繞“深化減污降碳協同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主題展開探討。與會者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鋼鐵行業把超低排放從“藍圖”變成了現實,交出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爲全球鋼鐵業減污降碳作出貢獻。

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和運營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20日,已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噸鋼超低排放改造投資約474.35元,噸鋼平均環保運行成本約218.43元。據測算,到今年年底要實現超過80%的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標,鋼鐵行業還需再投資2000億元左右。

“我們要堅持不懈確保高質量高水平完成收官之年的目標任務。”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強調,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超低排放成績,持續鞏固成果,做到長效保持。要充分研究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實現企業生產經營和環境保護“同頻共振”,在實現高標準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同時,努力推動技術進步,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推廣,不斷降低治理設施運行成本,降低投資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走在超低排放改造前列的企業取得了巨大的綠色成效,也增加了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競爭力。而非重點區域部分企業由於環保設施配置良莠不齊、經營壓力較大,超低排放改造進展緩慢。環保成本的差異加劇了企業不公平競爭。

生態環境部原總工程師、第十四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劉炳江表示,一時的改造容易,長期的保持更難。因此,應謀劃一套更靈活、更可持續的管理體系,要用硬標準和軟激勵“兩條腿走路”,確保所有企業在統一規則下公平競爭,讓減排成效顯著的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真正實現“減排即獲益”。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二級巡視員金明紅表示,當前鋼鐵行業處於減量發展與深度轉型時期,產業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突出,產品低端過剩、高端不足,行業節能降碳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全行業要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大力開展節能降碳減煤改造,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

今年3月,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正式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自2021年電力行業首批納入後,碳市場首次擴圍。

“我國碳市場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3種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數量約3700家,年覆蓋排放量80億噸以上,成爲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表示,全國碳市場運行4年多來,總體平穩有序,市場機制作用初步顯現,首次在全國層面壓實了企業降碳責任,有力推動企業樹立“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理念。

據介紹,長流程鋼鐵企業是鋼鐵行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由此成爲全國碳市場重點管理企業。根據2023年全國鋼鐵行業經覈查排放量,長流程鋼鐵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部鋼鐵生產企業約98%。時下,鋼鐵行業碳市場擴圍仍面臨數據基礎薄弱、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減排與增長平衡難等問題,應從分階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額缺口、優化完善統計覈算制度三方面統籌推進。

逯世澤提出,下一步,鋼鐵行業應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建議早動手、早準備,積極推動企業改進生產工藝、發展低碳技術、降低碳排放水平,儘快實現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也爲進入全國碳市場打好基礎。此外,要儘快熟悉市場規則,全面提升數據質量,加強企業能力建設。

從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看,包括強制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市場機制研究部室主任、副研究員劉海燕表示,與強制碳市場不同,自願碳市場是建立在企業自主自願的基礎上。建議鋼鐵企業積極參與自願減排市場,助力企業有效降低履約成本、科學配置碳資產、獲取減排貢獻收益,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經濟日報記者 周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