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給“聰明車”立新規將如何影響全球汽車產業?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點心日報》7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推動加強輔助駕駛管理將如何重塑汽車產業 中國輔助駕駛技術的迅猛發展堪稱“革命性突破”,2025年前4個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77.8%,該系統能在駕駛員監督下進行轉向、加速和制動。比亞迪爲部分主力車型免費配備高階智駕系統。華爲和小米等科技巨頭已大手筆投入用於完善算法,使車輛能精準地在混亂的城市街道中行駛。
然而,駕駛員往往高估這些系統的能力。儘管禁用“自動駕駛”等誤導性術語,但營銷話術仍導致認知偏差。比如,北京某銀行經理張哲(音)承認,他的有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在變道操作時顯得過於謹慎,但他仍信任系統,想測試其極限性能。
針對相關問題,有關機構正在介入對智能駕駛的監管,並根據相關企業意見制定新規則。規則出臺後,可能會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
政策調整背後蘊含着戰略考量。中國將智能駕駛視爲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競爭的新前沿。在美國,監管滯後使得特斯拉等公司不得不應對各州法律帶來的複雜局面。北京方面希望通過實施明確、嚴格的標準,避免硅谷“快速行動,打破常規”理念所帶來的陷阱,同時保持技術優勢。埃森哲公共有限公司的馬庫斯·穆西格說:“中國的做法反映了‘摸着石頭過河’理念。他們正謹慎而果斷地前進。”
業內專家說,任何技術範式轉型都難免發生事故,關鍵是避免信任崩塌。問題不在於事故是否發生,而在於是否會造成不可逆的公衆信任危機。
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僅今年6月就出口20.5萬輛新能源汽車,其監管選擇實際上樹立了全球標準。更嚴格的規則可能暫時減緩海外市場的採用速度,但整體利大於弊。業內專家表示,清晰的指導方針會讓外國監管機構放心,最終將加速而非阻礙中國的出口勢頭。
與此同時,美國則面臨進一步落後的風險。由於缺乏統一的聯邦監管,美國公司不得不應對錯綜複雜的各州法律,而中國統一的框架則使汽車製造商能大規模創新。事實證明,中國的體制在培育前沿技術方面比西方更具靈活性。
更嚴格的規則可能會淘汰一些小型企業,但是對消費者來說,意味着駕駛更安全、更可靠。(劉長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