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鉛中毒,我們要反思什麼?

昨天發生的事,令人心碎。

甘肅天水一家名爲“褐石培心”的幼兒園,爆發了大規模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251名幼兒中,233人血鉛異常,有些孩子的血鉛值,甚至是美國標準的10倍以上,達到了嚴重中毒的程度。

嚴重鉛中毒,會導致智力上的不可逆的傷害。

悲劇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幼兒園的園長和投資人,爲了讓食物更好看,竟然同意後廚用網上買來的、明確標識“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來製作紅棗發糕和玉米卷腸包。

最諷刺的是,這家幼兒園的老師們,平日裡與孩子們同吃同住。她們親眼看着這些“漂亮”的食物被端上餐桌,自己也吃,結果,多名老師同樣血鉛嚴重超標。

我想,涉及家長此刻的痛苦,是無法表達的。

好了,新聞說完了。現在,請你暫時放下情緒,啓動你的理性。

很明顯,這個園長和廚師,是兩個蠢貨。

我們怎麼才能減少這種蠢貨的存在呢?

有一種在全球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的觀念:“外面的東西不乾淨,自己親眼看着做的才安全。”

幼兒園的孩子,怎麼能吃外面的飯菜呢?得親手做。

可是,親手做的人,就是蠢貨,怎麼辦?

不僅如此,你以爲這樣的事,僅僅發生在幼兒園?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全國報告食物中毒事件80起,中毒2058例,死亡33例。

裡面提到一個扎心的細節:發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佔總數的40%和72.73%。

也就是在家裡吃死的人,比在外面吃死的人要多兩倍。

因爲,家裡一樣有蠢貨。

蠢貨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無法要求所有的人,都能搞懂,顏料筆裡是含鉛的,哪怕稀釋,也一樣導致鉛中毒。

那要怎麼辦?

“眼見爲實”的安全錯覺,充滿着我們這個社會。

天水幼兒園的老師們,不就是這種錯覺的受害者嗎?

她們每天都在幼兒園,吃的飯菜和孩子們完全一樣,製作過程或許就在她們眼皮底下。

她們信任園長,信任廚房,信任自己的眼睛。

結果呢?她們和孩子一起,成了受害者。她們的“親眼所見”,沒有帶來任何安全保障,反而成了一場集體中毒悲劇的無知旁觀者。

再回到那個冰冷但真實的統計數據:超過70%的食物中毒死亡發生在家庭。爲什麼?家裡的飯菜,難道不都是自己或家人親手做的嗎?每一個步驟不都“眼見爲實”嗎?

恰恰是這種“眼見爲實”的迷信,矇蔽了我們。

它讓我們誤以爲,監督製作過程等同於保障安全結果。這是一個致命的邏輯錯誤。

你親眼看見廚師把一塊肉切好下鍋,但你看得見這塊肉在屠宰和運輸環節是否受到污染嗎?

你看得見砧板上殘留的、足以引發交叉感染的沙門氏菌嗎?

你親手把蔬菜洗了一遍又一遍,但你洗得掉滲透進植物內部的重金屬嗎?你知道炒菜的油溫需要達到多少度纔能有效殺滅特定病菌,同時又不會因爲溫度過高而產生致癌物嗎?

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幼兒園的老師們更不可能知道,那些漂亮的顏料裡含有巨量的鉛。

她們只看到了“漂亮”,卻看不到致命的毒素。她們的知識,決定了她們“看見”的極限。

承認吧,在食品安全這個極其專業的領域,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知”的。

我們的眼睛,更是非常有限的、極易被欺騙的傳感器。

把全家人的性命,寄託於自己這點可憐的知識和這雙不可靠的眼睛上,這不叫負責,這叫豪賭。

那麼,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哪裡?

答案可能會讓你覺得意外,甚至反感,但它卻是唯一符合邏輯和事實的答案:真正、可靠、可持續的食品安全,只能來源於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與市場機制。

是的,你沒看錯。安全,恰恰來自於那些你看不見的、你不認識的、由無數陌生人協作完成的複雜商業流程。

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經濟學的思維,能幫我們理解這背後的深刻邏輯。

第一,專業化帶來的知識優勢。

社會分工的核心,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你爲什麼不自己蓋房子?因爲你沒有建築師的結構知識,沒有工人的建造手藝。你爲什麼不自己給自己做手術?因爲你沒有外科醫生的十年苦功。

同理,在食品領域,一個現代化的食品企業,其背後是一個由無數專家組成的知識鏈條。

從育種專家、農學家,到獸醫、食品工程師、營養師;從精通冷鏈物流的管理者,到熟悉各類檢測技術的化驗員;再到懂得現代廚房管理(比如HACCP體系)的廚政總監。

他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細分領域裡,擁有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終其一生也無法企及的知識深度。

天水幼兒園的園長,如果懂得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識,就不可能用工業顏料去塗抹饅頭。

而一個大型食品企業的品控部門,別說用,就連讓這種顏料進入工廠的機會都不會有。

因爲他們的專業知識告訴他們,這是紅線,是死路。

你家裡的廚房,無論多幹淨,都只是一個業餘的作坊。

而一個運轉良好的食品企業,是一個由專家和專業設備武裝起來的堡壘。你選擇相信誰?是相信自己有限的“眼見爲實”,還是相信一個由無數專家構成的、以知識爲基礎的專業系統?

第二,市場機制的“懲罰與激勵”——看不見的秩序。

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是一個強大的信息系統和激勵系統。

其中,利潤與虧損,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揮舞的指揮棒,它無情地獎賞優勝者,淘汰劣敗者。

這套機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體現,就是“聲譽”的價值和“毀滅”的風險。

對於一個想長久經營的企業來說,它的品牌和聲譽,就是它最寶貴的資產。三鹿奶粉,曾經是何等龐大的一個品牌?一場三聚氰胺事件,瞬間灰飛煙滅,企業破產,負責人鋃鐺入獄。

這個教訓,比任何政府文件都更深刻地刻在了中國所有乳製品企業的骨子裡。

一個在沃爾瑪、麥德龍這樣的現代商超裡賣肉的供應商,它最害怕的是什麼?不是顧客投訴,而是被商超的供應鏈體系踢出去。

因爲一旦被踢出,就意味着失去了巨大的市場渠道,瀕臨破產。

所以,它會投入巨資,建立嚴格的品控體系,確保它的產品能通過商超嚴苛的、層層加碼的檢測。

它這麼做,不是因爲它道德高尚,而是因爲它的身家性命,都繫於此。

反觀天水這家幼兒園,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系統。

園長和投資人,顯然缺乏對市場“毀滅風險”的敬畏。

她們可能覺得,不過是幾十個孩子,在一個小地方,用點顏料,能有多大事?她們嚴重低估了市場經濟下的“聲譽”成本和法律代價。

結果,市場以最嚴厲的方式給她們上了課:刑拘、查封、身敗名裂。這就是市場機制的“懲罰”功能,它會清除那些製造危險的參與者。

所以,一個發達的市場,會通過“利潤(聲譽)”來激勵企業做好,通過“虧損(毀滅)”來懲罰企業做壞。

這個強大的獎懲機制,日夜不息地運轉,篩選出更安全、更可靠的生產者。

它比你站在廚房裡監督10個小時,要有效一萬倍。我們享受到的食品安全,正是這種“看不見的秩序”的產物。

第三,競爭是安全水平的“加速器”。

在一個開放的市場裡,總有無數個競爭者在虎視眈眈。

今天你出了一點安全紕漏,明天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跑到你的競爭對手那裡去。

爲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企業之間會展開“安全競賽”。

你推出了“全程可追溯”,我就要做到“一物一碼”;你宣傳“有機農場”,我就要拿到更權威的國際認證。這種競爭,不斷擡高整個行業的安全基準線。

而我們個人,或者家庭這種單位,是不參與這種競爭的。

你不會爲了讓你家人吃得更安全,而去和你鄰居的廚房PK。沒有競爭的壓力,就沒有持續改進的動力。

因此,社會分工,讓專業的人用專業的知識,在市場機制的獎懲和競爭壓力下,爲我們提供食品。這個系統雖然複雜到我們看不見全貌,但它內部的制衡和篩選機制,遠比我們個人那點可憐的“監督”能力要強大得多。

我們必須顛覆一種農耕文明的陳舊觀念:認爲交易鏈條越短越好,最好是“從農場直接到餐桌”。

這種觀念看似樸素、自然,實則極其脆弱。

一個只有兩環的鏈條,農場和餐桌,只要農場主心一橫,用了劇毒農藥,你就完蛋了,中間沒有任何緩衝和防火牆。

而一個成熟的商業鏈條,可能有幾十個環節:育種、種植、採收、初加工、倉儲、運輸、精加工、包裝、檢測、分銷、零售……這個鏈條很長,看起來很“不透明”。

但正因爲長,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安全閘門”。

A環節的產出,是B環節的原料。

B爲了自己的產品不出事,就必須嚴格審覈A的品質。C爲了自己的聲譽,又必須嚴格把關B的來料。環環相扣,層層制衡。

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身家性命,爲下一個環節背書。這個由無數陌生人的“自利”行爲編織而成的安全網,遠比你和某個農場主之間的“私人信任”要牢靠得多。

你之所以能隨時買到安全的牛奶,不是因爲你認識奶牛,而是因爲這條漫長產業鏈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比你更害怕這頭奶牛出問題。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們該如何避免天水幼兒園的悲劇?

不是讓家長們輪流去廚房“監工”。家長們去了,也看不懂後廚的門道,更識別不了工業顏料。正確的方向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讓幼兒園的經營者,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從市場上採購到由大型、專業、信譽良好的食品公司生產的、標準化的、安全的學生餐。

幼兒園的責任,不是自己去當一個蹩腳的“廚子”,而是當好一個專業的“採購員”和“服務員”。

我們對食品安全的追求,不應是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田園幻想,也不是加強“人盯人”式的無效監督。而是應該堅定不移地,擁抱更深、更廣、更復雜的社會分工,建設一個更開放、更自由、更健全的市場。

讓法律和市場,去完成最嚴厲的篩選和懲罰。

讓品牌和聲譽,成爲企業最不敢觸碰的生命線。讓專業和知識,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

這纔是通往食品安全的光明大道。

至於你那雙眼睛,別太相信它。

它更適合用來欣賞美食,而不是鑑定毒藥。把專業的事,交給市場這個由無數專家組成的超級系統,纔是理性選擇。

這個系統會不會出事?也會。

也有小企業無良,但市場機制會慢慢淘汰它,各個鏈條上的企業都害怕這種小企業,他的產品出事時,所有的鏈條都要暴雷。

大企業會出事嗎?也有可能,只要是人操作,就存在不確定性。

但萬一出事,找得到人賠償。

大企業實力大,對責任的承擔能力也更大。

這上百個孩子,有的是終身智力可能受損,抓幾個園長和廚師判個刑,讓他們爲愚蠢付出代價,但是,他們可能沒有錢負責這些孩子們的終身康復治療費用,更談不上去賠償一個智力受損孩子家庭的損失。

相反,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我們的輿論,天天反對大企業搞預製菜,不允許預製菜進學校,這樣的悲劇出現後,你是信大企業,還是信小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