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馬背法庭”並未過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蹲點手記
曾經,一位名叫馬錫五的法官,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採取調判結合、通俗易懂的方式,既斷清了是非,也普及了法律,教育了羣衆。這種審判方式被命名爲“馬錫五審判方式”,也是“馬背法庭”的前身。他曾是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新中國成立後還擔任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蹲點發現,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馬背法庭”的精髓——將羣衆路線運用於司法審判工作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沒有過時,以“暖心順氣+以案普法+深入調研+調判結合”爲特徵、追求案結事了人和的“東方審判經驗”仍然在基層法院得以繼承與弘揚。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法官外出實地勘驗。受訪者供圖
直面當事人的“第一窗口”
【座標】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
城關區是西北交通樞紐、工商重鎮蘭州市的主城區,商貿繁榮、人口集中、各類企事業單位衆多,各類矛盾糾紛也相應集中。
城關區人民法院常年承擔着佔甘肅省一成、蘭州市近四成的訴訟案件量。2024年,城關區人民法院員額法官人均收案601件、結案571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多。
走進城關區人民法院大樓,剛到上班時間,一樓的訴訟服務中心裡已經等候着近10人,其中有專業律師,也有當事人。站在導訴臺裡的工作人員很快被各式提問包圍:
7月31日拍攝的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受訪者供圖
“我來查我案件的進程,到哪位法官手裡了?”
“我已經網上立案了,爲什麼顯示材料被退回了?”
“我的案子屬於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
立案庭的訴訟服務中心是直面當事人的窗口單位,這裡的工作不僅僅是收材料、錄信息、爲案件“掛號”那麼簡單。
大多數當事人對於如何打官司並不瞭解。窗口的工作人員需要用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法律規定,幫當事人理清訴求,也理順心氣。
“法官,我要離婚!”一位大姐等候在導訴臺旁,語氣急促地說。記者看到她從文件袋中拿出了一份用藍色簽字筆手寫的起訴狀。
“有些必要的立案材料,還需要您補充一下……”
沒等導訴員唐麗娟說完,這位當事人便高聲嚷了起來:“今天我必須要立案!我沒有時間再來一趟!”
唐麗娟翻開導訴臺前的起訴狀模板,輕聲解釋:“您完全不用再跑一趟,按照模板重新謄寫打印,把所需材料備全,今天就可以立案。”
同在導訴臺內的值班律師也及時加入,幫忙指出起訴狀需要修改的地方。
“您彆着急,我們會在這裡等您一直到下班。”唐麗娟拿出一張小紙條,寫上注意事項,然後貼在文件袋上。
當事人語氣逐漸緩和,點頭致歉後便到一旁修改材料。
“立案庭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當事人,這要求我們既要做好訴訟服務,又能夠應對各種棘手問題,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寬容。”立案庭副庭長張星平說。
近年來,遵循立案登記制改革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對依法應受理的案件須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2024年,城關區人民法院共收案6.19萬餘件。
爲了應對持續的案件受理壓力,城關區人民法院積極推進多元化解、繁簡分流等配套機制,通過入駐城關區綜治中心等方式,落實指導人民調解的法定職責。數據顯示,2024年,全院訴前調解案件3.3萬餘件,調解成功1.5萬餘件,民商事一審案件新收同比下降20.02%。
在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基礎上,立案庭不斷優化服務,要求窗口工作人員向當事人一次性告知待補全的立案材料,減少羣衆訴累。
如今,網上立案服務讓大部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足不出戶就可以立案。訴訟服務中心集齊了案件查詢、立案、保全、繳費退費等服務功能,並設有專人導訴答疑。即使在辦事的高峰期,各窗口依然運轉有序。
記者在自助立案區看到,藉助訴訟服務遠程櫃檯上線的“要素式訴狀智能生成”功能,前來立案的蘭州市民曲先生在10分鐘內完成了一份格式規範、要點清晰的起訴狀。
“我沒打過官司,不會寫訴狀。現在,我對着機器填幾個空格,訴狀就自動生成了。”他說。
【蹲點體悟】定紛止爭,離不開一顆“暖心順氣丸”
多年前,記者隨一家鄉鎮人民法庭的幾位法官,揹着國徽、帶着案卷,到山村辦案。田埂上,法官既講法律,也講情理。本來是老哥倆的當事人從互相埋怨到和解結案,解決了糾紛,也打開了心結。
從高山聳立,到高樓林立,一家省會城市基層法院的專業化、現代化、智能化,不是過往的“馬背法庭”能比擬的。但讓羣衆“暖心順氣”的工作方法卻是一脈相承。
在立案庭的一天,記者發現,很多人是第一次走進法院,面對打官司,心中有焦慮,有茫然,更有期盼。他們需要法律知識科普,同樣需要“拉滿情緒價值”。
法律不徇私情,但是司法服務理應有溫度。社會再發展,收案量再多,解開糾紛背後的癥結,也都離不開一顆“暖心順氣丸”。
駛向“快車道”的案卷
【座標】民事速裁庭
上午9點,城關區人民法院民事速裁庭辦公室裡,記者面前的長條桌子上擺放着半年來已經結案的案卷。六摞牛皮紙袋沿牆縱向排開,每一摞都超過一米高。
書記員馬麗把昨天處理完畢的案卷放在最上面。院內安排了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歸檔案卷,但“每個法官辦公室裡案卷都很多,得搶着讓負責歸檔的工作人員來處理”。
15分鐘內,員額法官狄正巧接打了三個電話,分別處理上午庭審和文書送達的問題。
今年35歲的狄正巧,加上一名法官助理和一名書記員,這個平均年齡30歲出頭的團隊年均處理案件量超過1000件。
“開庭最多的一天,從早上9點一直開到晚上9點。”狄正巧說。
記者在民事速裁庭蹲點當天,正是法庭接辦案的高峰時段,狄正巧的手機小程序裡提示着“今日開庭共7件”。她所在的速裁庭負責審理事實和責任相對清晰的銀行、金融借款類案件。
7月31日,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執行法官外出執行。受訪者供圖
不同的案件,案情有複雜簡單之分,數額、爭議有大小之分,審理也有難易之別。狄正巧說,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或爭議不大,法律關係清晰簡單,標的額小的案件,按照法律規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小額訴訟程序,即爲速裁。
跟隨狄正巧,記者來到位於法院大樓五樓的第20號法庭,見到了即將開庭的兩組當事人。“上午有庭審的話就要少喝水。”狄正巧邊說邊麻利地穿上法官袍,挽起頭髮,走進法庭開始庭前調解。
兩起案件的當事人均在創業中受挫,因爲不能按時償還貸款,被銀行告上法庭。
原告銀行代理人說:“找了你們很多次,也已經給你們發過催繳通知了。”
其中一名被告答:“我不是要當‘老賴’,今天來出庭也是表明態度,是想還錢的,但是現在真的沒錢。”
兩起金融貸款逾期糾紛交叉進行調解,沒有“中場”休息。銀行的代理律師多次打電話,詢問銀行關於能否延長貸款償還時限以及可調整的額度。書記員整理的筆錄總字數不斷攀升。
狄正巧說,以往審判部分金融貸款逾期案件,法院傾向於判被告一次性付清。但由於被告財務狀況短期內無法改變,最終只能凍結財產被強制執行。這對於原告來說往往是無解之解,對於被告來說則是雪上加霜,甚至是惡性循環。
“現在,我們傾向於促成雙方達成新的約定,被告先償還逾期款項,剩餘的本金和利息按照合同約定償還。”她說。
最終,用時近一個半小時,兩起糾紛均達成調解。原告銀行同意延長還款期限,被告承擔訴訟費。
“調解苦口婆心說百十句,開庭審判法槌一敲只用說幾句。”狄正巧說,從用時長短上比較,法官更願意開庭,但從最終效果上看,有些案件中,適用調解可能更好。“調解上付出的時間是值得的”,狄正巧認爲,這能推動案件朝着案結事了的方向發展。
庭審工作告一段落後,狄正巧返回辦公室接着製作裁判文書,接待律師和當事人,抽空與愛人通話幾分鐘交代帶女兒體檢的注意事項。
【蹲點感悟】簡單一判了之,或許欲“速”不達
速裁庭的法官多是“90後”。他們有的正談婚論嫁,有的已爲人父母,不僅在單位是生力軍,在家裡也是頂樑柱。面對工作任務與生活壓力的“雙重夾擊”,不斷加速彷彿成了當下的唯一選擇。
城市裡商貿興盛、人流密集,各類糾紛也隨之增多。面對案件量居高不下的常態,法院採取“分類+速裁”的策略,高效調動司法資源,讓一部分事實簡單、證據齊全、法律關係清楚的案件,快速定紛止爭。
不過,速裁不只是爲了快。案結事了,纔是維護公平正義、高效用好司法資源的“最優解”。
80多年前,一位法官同樣忙着“速裁”。他叫馬錫五,曾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在一個當時封閉、傳統的農村,他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採取調判結合、通俗易懂的方式,既斷清了是非,也普及了法律,教育了羣衆。這種審判方式被命名爲“馬錫五審判方式”,也是“馬背法庭”的前身。
有的年輕法官說,當前城市法院工作量大,忙到沒有時間到田間地頭去審判。但是,在速裁的“快車道”上,他們依然經常通過調判結合力求案結事了,通過調查研究找到解決糾紛的“最優解”,這與“馬錫五審判方式”一脈相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沒有落伍,司法爲民的理念也不會褪色。
金點子誕生在糾紛調處一線
【座標】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獨立於城關區人民法院大樓外,是設立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一線的派出機構。
車輛駛過一條繞城主幹道,再在盤山路上繞幾道彎,停在了半山腰的開闊處。寬敞的大院裡大小車輛進出不停,從車上下來的司乘人員都直奔旁邊的彩鋼房。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位於彩鋼房的盡頭,在它前方一字排開的是交警大隊辦公室、保險公司理賠窗口等。
蘭州是坐擁400多萬常住人口和140餘萬輛機動車的省會城市。隨着車輛保有數不斷上升,轉入訴訟程序的交通事故案件量也逐年增加。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法官外出實地勘驗。受訪者供圖
以往,道路交通事故的當事人要反覆往交警大隊、法院、保險公司跑,處理調解、理賠、司法確認、民事訴訟等衆多事項。
2018年,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掛牌成立,整合了法院、公安、保險公司資源,對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理賠調解、司法確認進行一站式處理,並及時轉立案快速審理,加快交通事故糾紛處理進度。
上午10點,道交法庭等候區裡坐滿了趕來處理事故的司乘人員。當日,有四個轉入訴訟程序的案子需要處理,員額法官員聰聰與書記員程黎娜、法官助理王娜正在做開庭準備。
其中一起爲交通肇事案件,原被告雙方就賠償事宜一直未能達成一致。
發生交通事故後,如何釐清事故責任、損失能否得到賠償、賠償具體爲多少,這些是當事人最關注的問題,而反覆覈對並計算相關數據一般會佔用庭審大量時間。
“誤工費24220元,營養費1899元,護理費13840元……”記者發現,在這次庭審中,法官和原被告雙方拿着格式相同的賠償速算表覈對數據,僅用幾分鐘便完成了複雜的數據計算。
這是員聰聰和審判團隊在日常實踐中琢磨出的辦法。“以往開庭時,大家在文字裡找數字,各算各的,容易出錯。有的當事人會拿着一沓子醫院收據在庭上現找現算,耽誤庭審時間,也不利於書記員記錄。”她說,這份賠償速算表能有效提高各方效率。
傷殘等級、誤工期、護理期、營養期……大家對照速算表提出需求。員聰聰依據鑑定得出的結論,對照相關損害賠償標準,迅速計算出具體的賠償金額。
最終出具的裁判文書,是一份表格式判決書。這是近年來司法爲民的一項探索創新。不同於傳統判決書,它沒有大段的文字,而是將庭審爭議焦點,例如當事人應獲得的賠償項目金額及明細、原告訴請的每一項賠償項目在何種保險項下進行賠償等情況,均通過表格的方式列明。
“賠償款有多少,怎麼算出來的,一目瞭然。”涉案雙方均表示認同。雙方簽字後,敗訴方當庭支付了賠償款項。
【蹲點感悟】不斷創新,才能持續守正
幾年前,員聰聰剛到道交法庭工作時,以爲道路交通案件多是車輛剮蹭的“小案子”。但一次訴前調解“撞擊”了她的內心。
一起交通事故後,一名年輕男性因事故受傷臥牀不起。他家中孩子還小,老人在病牀前抹淚。目睹此情此景,員聰聰理解了當事人妻子催問案件進展時的“壞脾氣”,也懂得了她的痛苦和不易……
每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落在涉事家庭頭上,都是實打實的災難。“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對於辦案法官來說,這份感同身受的關切不可或缺。秉持公平正義是基本職責,更要想方設法讓公平正義清晰可感、觸手可及。
80多年前,以馬錫五爲代表的陝甘寧邊區法官,變“坐堂審案”爲“下鄉辦案”,變“不告不理”爲能動司法,實行調判結合的結果,兼顧法、理、情,讓不懂“民事訴訟”“婚姻自由”等現代法律概念的山鄉老百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種本土化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創新。
如今,司法創新腳步不停。“一表清”式的裁判文書,並非蘭州獨創,全國許多法院都在進行新探索。還有不少法院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司法服務便利化水平。秉公執法而不墨守成規,守望公平正義,也要不斷創新。
不一樣的法院人
【座標】執行局
初見執行法官潘成偉時,他邁着大步上前握手,面容沉穩,比尋常“95後”成熟很多。
“申請人剛剛反饋了新線索,我們馬上趕過去,看看被執行人在不在。然後,我們要去車管所依法查封車輛,爭取在中午下班前趕到另一個小區,還有一套房產需要我們勘驗。”迅速規劃好上午的外勤路線,他喊上同樣年輕的執行員王瑋,帶着記者駕車駛出了法院。
執行工作是司法程序的“最後一公里”。與審判工作不同,只要還有一分錢沒有執行完畢,執行工作便不算結束。
潘成偉和王瑋,每年人均辦結900件左右執行案件。他們執行的內容五花八門,足跡遍佈全國,標的物更是千奇百怪,有房屋、車輛,也有雞鴨牛羊。
有一次,他們趕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執行,標的物是存放在牧民草場上的4000餘噸煤炭。
“長這麼大,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煤炭。”談起這段共同經歷,執行局副局長王娟娟感慨萬分,“一部分煤炭因溫度高發生了自燃。我們一邊澆水滅火,一邊組織裝車過磅。不到半個小時,滿頭滿臉都蓋滿煤灰。”
最終,執行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連續三天不間斷工作,順利完成了煤炭的運輸和交付。
“以前覺得法官是腦力勞動,現在看來還是個體力活。”王娟娟說。
跟隨潘成偉和王瑋,記者抵達了第一個小區。在執行申請人的帶領下,大家找到了一棟民房。潘成偉上前敲門,卻無人應答。
“請開門。我是城關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工作人員。”又敲了幾分鐘門後,屋內依舊沒有任何反應。最終大家只得暫時放棄,拍照取證後離開。
在驅車前往下一處目的地的途中,王瑋告訴記者,像這樣的“空跑”十分常見。執行法官們時常遭遇被執行人刻意迴避的情況,即便做足前期準備,也難免無功而返。這是全國各地基層法院執行過程中面臨的共同難題。
2月26日,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的執行法官趕赴被執行人小區查驗房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任延昕攝
但在他們看來,每一次外勤都是響應申請人需求的必選項。“雖然不是每一次執行都有結果,但每一次我們都會全力以赴。”王瑋說。
日常工作中,執行法官們時常要面對更加激烈的矛盾衝突。王娟娟說,有時當事人覺得官司贏了,立刻就要拿到賠償,一旦與期待有落差,執行不順暢,矛盾一點就着。
據她回憶,某次接到法警電話稱,她負責的一起恢復執行案件的申請人情緒十分激動。申請人認爲法官不作爲,原因是其妹妹、妹夫欠他數十萬元未歸還,卻住着大房子,他質疑“怎麼會沒錢還”。
法官向申請人逐一解釋:欠款人目前無還款能力,所住房子爲貸款購買且存在逾期,欠款人已被列入失信名單並限制高消費,法院已做過相關調查,但申請人仍不信任。
“那就把執行流程公開化。”王娟娟帶着申請人入戶做筆錄,去銀行查賬戶和貸款情況……一套流程走完,申請人明白了法官沒說假話,也願意配合後續工作。
“執行工作,說到底就是做通人的工作。”王娟娟說。一名合格的執行法官,要既會做司法工作,又會做羣衆工作。
結束一天的外勤,潘成偉和王瑋返回法院時已是下午3點,但一天的任務並沒有結束。因爲白天經常要外出執行,執行法官們會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做完案頭工作。
剛進辦公室不久,一名執行申請人就跟着進來:“法官,我的案子執行得咋樣啦?”還沒吃完飯的潘成偉,拉過椅子坐下,繼續工作……
【蹲點感悟】兼顧法、理、情,走好司法領域的羣衆路線
蹲點8天,從訴訟服務中心到民事速裁庭,再到巡回法庭和執行局,從立案、審查到執行,記者看到有人開庭“連軸轉”,有人案牘“五尺厚”,有人爲調解疑難案件而奔忙……
作爲甘肅接辦案數量第一的基層法院,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近年來全力以赴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2024年,城關區法院審限內結案率同比增長32.39%,執行完畢率同比增長10.99%,平均結案時間同比縮短78.77天,多項工作量質齊升。
破解人案矛盾,表面上是做好減“分子”、加“分母”的加減法,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深化訴源治理,強化多元解紛,也需要提升辦案質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還需要向科技賦能要“乘數效應”……
千招萬招,離不開案結事了的根本一招,真正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不管是“馬背法庭”,還是“全省第一院”,都需要秉持司法爲民的初心,都需要以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和深厚紮實的專業素養,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用心用情、彰顯擔當;都需要校準法律準繩,兼顧法、理、情,走好司法領域的羣衆路線。
80多年前,到訪陝甘寧邊區的幾位外國記者,稱讚“馬錫五審判方式”爲“東方審判經驗”,將馬錫五稱之爲“調解英雄”“人民法官”。80多年過去,“馬背法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已成爲歷史,但“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依然沒有過時。時代將會造就更多屬於這個時代的“調解英雄”“人民法官”。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任延昕 王博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