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嬰室現身商場,公共服務暖心升級

胡欣紅

“一間不只屬於她的房間”——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北京朝陽大悅城商場將母嬰室更改爲育嬰室,寶媽和寶爸都能用,該措施引發網友熱議。評論區有網友補充道,北京惠多港購物中心除了母嬰室外,還設有專門的“父嬰室”。此前,上海、深圳等地商場設立“父嬰室”也曾引發熱議。

在大力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當下,母嬰室固然已經在各大公共場所日漸普及,但“父嬰室”確實不多見,令人眼前爲之一亮。看似微小的空間改造,實則是時代向前的清晰足音——“父嬰室”的出現,不僅填補了公共服務的空白,更以具象的關懷打破固有觀念,爲“共同育兒”與生育友好型社會搭建起堅實的微觀載體。

“父嬰室”的落地首先是對“未被言說的需求”的迴應,是公共服務從普惠走向精準的進步。育兒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但不少親力親爲的奶爸,帶娃時都遭遇過無處落腳的尷尬:母嬰室門口“男士免進”的標識,讓哪怕只是想給孩子換塊尿布的爸爸們望而卻步。

男性單獨帶娃時,連基本的照護場所都成了難題,這種無奈本質上是公共服務對“父親育兒”這一多元場景的忽視。如今,“父嬰室”的設立讓這些尷尬有了出口:深圳天虹的“超級奶爸區”讓爸爸們敢進、能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育嬰室讓父母各得其所。這標誌着公共空間關注民生更具體、更親切,是文明向細微處滲透的有力證明。

更深層次看,設立“父嬰室”的意義遠不止提供一個空間,它更是打破“育兒即母職”固有觀念的無聲推手。長久以來,“帶娃是媽媽的事”的認知如同無形的枷鎖,將育兒責任過多壓在女性肩上。而“父嬰室”的出現,以實際舉措重構了這種失衡:它明確傳遞出“育兒不是專屬職責,而是共同責任”的信號——沖泡奶粉、更換尿布、衣物增減,這些並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可以勝任。這類親子設施的本質是“對育兒責任的支持和尊重”,當空間設計爲父親參與育兒掃清障礙,那些固化的觀念便在潛移默化中鬆動,共同育兒不再是口號,而是可觸摸的日常。

或許有人覺得,一間“父嬰室”的作用有限,改造公共空間也並非緊迫之事。但文明的進步,恰恰藏在這些不緊迫的細節裡。“父嬰室”不是對母嬰室的替代,而是對育兒場景的補充;不是對“母職”的削弱,而是對“父職”的喚醒。當更多商場、車站、醫院能跟上這種空間革新,當共同育兒從觀念走向實踐,我們離生育友好型社會便又近了一步。小小的“父嬰室”裝下的不僅是孩子的尿布與奶粉,更是一個社會對平等、包容與關懷的追求,它值得被看見,更值得被推廣。

生育友好,從來不是抽象的政策名詞,而是由無數個“讓育兒更輕鬆”的細節構成。對於公共場所的親子設施,不需要過分強調“父嬰室”還是母嬰室,不少網友建議應該多建不區分男女的育嬰室,讓寶爸寶媽都能使用,而哺乳室應該另外設立。當公共服務能考慮到父母雙方的需求,當男性參與育兒的客觀條件被拉平,不僅能減輕女性的育兒負擔,更能讓家庭感受到社會的支持與溫度——這會轉化爲家庭面對生育決策時的底氣,轉化爲整個社會對“生育”的友好接納。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