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抗中保臺」爲何失效了? 民衆情緒疲勞反感出征貼標籤
▲民衆在大雨中響應大罷免造勢活動。(圖/路透)
文/陶本和
大罷免落幕後,出現各種民進黨「抗中保臺」牌失效的討論。不可否認,過去一年多來,不論現實生活或網路上,出現各種逼人表態、出征互貼標籤的現象,甚至有不支持臺派就是親中的指責;換言之,「抗中保臺」已有明顯過度政治正確的傾斜,這會讓民衆產生情緒疲勞,進而反感。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第五縱隊」很可能在這樣的氛圍下悄悄形成。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有一份「臺灣民衆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的調查,自1992年6月至2025年6月,長達30年的資料顯示:自認是臺灣人的比例,在近10年來,都維持在六成以上;認爲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過去30年趨勢上,從25%一路滑落到3%至4%。
從這份民調趨勢來看,國民的國家認同其實是很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政治正確的全民共識。因此,大陸國臺辦或國內特定人士,將這次大罷免的結果,定調成是抗中保臺的失敗,或是所謂臺灣人自願選擇中國的說法,都是自欺欺人。
▼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調查趨勢。(圖/政大選舉研究中心)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抗中保臺」的這張牌民進黨打了10年,如今確實是效益有限。至於爲何?或許從過去這一年多的社會氛圍可推敲一二。不難注意到,不論在現實生活或網路社羣上,近年出現越來越多,各種逼人表態、出征貼標籤的現象,甚至有不支持臺派就是親中的指責。
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是有人故意爲之,但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某程度上也該負起責任。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跟柯建銘的大戰中,王世堅曾勸柯建銘「不能不同意見就說是共匪,應該適可而止」。
確實,政治人物身爲大衆領袖,會對追隨的支持者、臺派人士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論是學習或模仿。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特定幾位政治人物應該也難辭其咎。舉辦集會遊行活動的人有一句話,「有本事把人帶出來,就要把人帶回去」。同理,身爲政治領袖,也要適時約束自己的跟隨者與支持者。
進一步言,當社會跟網路社羣,廣泛出現逼人表態、不支持臺派就是親中的氛圍出現時,「抗中保臺」這個本來是政治正確的理念,變得「過度政治正確」,民衆就會容易產生情緒疲勞,而疲勞久了便會令人反感。
其實,這個氛圍是很危險的,所謂的「第五縱隊」很可能在這個氛圍下形成。到底什麼是「第五縱隊」?這個名詞的出現,是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叛軍法西斯將領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旗下派遣4個縱隊進攻首都馬德里。當時,佛朗哥對外表示,他們已經有4個縱隊包圍了馬德里,而第5縱隊已經潛伏在馬德里城內。
這時候,馬德里城內開始互相猜忌,互相質疑對方就是第五縱隊,西班牙共和政府甚至認爲,監獄裡的上千名政治犯就是第五縱隊,連夜將他們處決。在佛朗哥的部隊還沒真正開始攻城時,馬德里內部已經亂成了一團。
因此,第五縱隊嚴格說起來,不一定指的是「某人」、「某個羣體」或是「某個政黨」。在臺灣來說,第五縱隊不一定是來自中共的共諜或內應,而是一種「社會氛圍」、一種「效應的發酵」。回頭來看臺灣的社會氛圍,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事實上,在野黨與其支持者攻擊執政黨,在民主社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執政黨的支持者,貼在野黨親中標籤,也算是合理的反射動作,但是搞不好,兩邊都不是第五縱隊,而是中共從中做梗,刻意製造出朝野互相猜疑是第五縱隊的氛圍,就像1936年的馬德里。
中共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讓臺灣朝野殺紅眼,對立不斷激化,在任何議題上,永遠都沒有辦法達成共識,當然也更進一步弱化「抗中保臺」這張牌的影響力。因此,很有可能,當我們在指摘他人是共匪、貼標籤的同時,也落入老共設下的圈套,不小心也成爲第五縱隊;所以,在大罷免告一段落的此刻,社會應該冷靜下來想想,下次要貼標籤之前,先三思個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