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保臺」 爲何讓民進黨百病纏身?
▲總統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圖/總統府提供)
●汐澪、阿斗/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媒體從業者
雖然賴清德就職一週年被認爲迫於各方壓力未着墨於兩岸問題,但伴隨着大罷免推進則又依託「賴十講」強勢介入罷免議程,且以「雜質」之說諷刺在野迎合北京。
如此倚重「抗中保臺」 無疑是在踐行「不安全政治」
不過「十講」只進行到第五講就被突然叫停。表面上看,颱風丹娜絲引發的災害確實不宜繼續進行政治活動。但更深層的原因無非在於,「賴十講」漏洞百出,重創綠營的罷免士氣。同時,深綠人士又不滿「賴十講」顧左右而言他,缺乏凝聚力。「罷團大將」曹興誠近期甚至怒指其離題,不如直接增加「抗中保臺」的論述。
無論如何,民進黨「神主牌」如此呼之欲出,說明綠營確實感受到了大罷免可能難以過關的壓力。所以想要故技重施,藉此催出基本盤,透過低投票率下的政黨對決一舉奪回立院主導權。
但問題在於,如此倚重「抗中保臺」真的能爲綠營帶來良序發展嗎?顯然是未必的!
在過往的分析中,「抗中保臺」常被賦予地緣視角,作爲重要因素用以解釋臺海局勢波雲詭譎。但換一種角度來看,民進黨數年內能從曾經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墮落到如今貪腐,一言堂,不顧經濟民生,恰恰也與「抗中保臺」有脫不開關係。
想要理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確「抗中保臺」本質上依託於「集體威脅」,即任何羣體都會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挑戰,所以政府會通過訴諸「集體威脅」來教育民衆重視安全問題,並強化相關的保護措施用以維持穩定性。
因此,單論「集體威脅」的塑造也並不是貶抑詞,但癥結在於這種威脅常常會被別有用心之人爲了政治利益過分放大,成爲「魔鬼」一般用在內部社會,建構出恐懼與焦慮,並將自己放在最佳保護者的位置上,這就延伸出了近年來被國際學界廣泛關注的「不安全政治」。
如此來說,民進黨用「中國威脅」長期對臺灣人民洗腦,恐嚇人民,又透過「仇中」與「抗中」訴諸其作爲臺灣秩序的維護者,無疑就是在踐行「不安全政治」。
當然,西方國家也會涉獵這一政治模式,例如美墨邊界圍欄與歐洲移民政策,但他們大都只聚焦於一個具體問題上,不像民進黨這樣長時間,全方位結合「不安全政治」來施政。
實際上,「不安全政治」對於外部威脅的塑造採取的是擴大或虛構的手段,這意味着具有迷惑性的假事實將取代許多客觀真相來欺騙大衆。
綠營在操弄「抗中保臺」時就是如此。
▼民進黨用「中國威脅」長期對臺灣人民洗腦,恐嚇人民,又透過「仇中」與「抗中」訴諸其作爲臺灣秩序的維護者,無疑就是在踐行「不安全政治」。(圖/記者林敬旻攝)
任何問題都言及中國 極端化結果就是一言堂
然而,一兩次的詐欺很難使得整個社會順利陷入恐慌氛圍,這就導致民進黨不得不將「抗中保臺」經年累月融入各種政治活動與宣傳中,以至於陷入一種議程窄化的困境。
換言之,從政策制定到選民互動,綠營會優先將資源投入與「抗中保臺」有關的議題反覆造勢,進而不可避免地擠壓對經濟與民生的關注。因此近兩年,論及勞保,健保,電價等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政策時綠營就接連跳票,一旦推動兩岸禁令府院黨卻又紛紛下場,前仆後繼。
同時,議程窄化也會導致整個政黨陷入由「抗中保臺」編織的謊言繭房中,形成任何問題都需言及中國才能解決的路徑依賴,喪失理清事實做出判斷的能力。
這一情況在民進黨政治人物身上已是屢見不鮮,尤其是本次大罷免的發起人之一柯建銘,即使在立院「講古」也言必稱中國。
更重要的是,該問題在如今動盪國際情勢下可能顯得更爲危險,特別是不能客觀看待臺灣在印太地區價值定位的滑落,日韓乃至東南亞國家不斷取代臺灣地位的趨勢,只是一昧用大陸來當遮羞布。
最後,綠營與其支持者主要靠「抗中保臺」的論述來維繫,長此以往政黨必然極端化與民粹化。極端化的結果就是一言堂,任何不同調都會變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外,羈押柯文哲,追殺國民黨,希望消滅在野。對內,打壓不同派系,清除不利聲音,妄圖定於一尊。
阿扁日前因提出「包容,多元」的諍言便被綠營網軍出征,林濁水作爲資深綠營大老因批評幾句大罷免更是被稱配合北京,簡直聞所未聞。
而民粹化則會促使黨內人士即使有不法行爲,但只要高喊「抗中保臺」,便如獲護身符般贏得選票支持保住權力地位,以至黑金,腐敗,槍擊案頻傳。
所以綠營近年來荒腔走板,怨聲載道,遠沒當年精神,無非是難以克服兩岸心魔作祟。但正如民進黨老前輩呂秀蓮所說,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綠營與其支持者主要靠「抗中保臺」的論述來維繫,長此以往政黨必然極端化與民粹化。(圖/反共護臺志工聯盟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