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26藍白怎麼合? 議員提名、協調成國民黨魁戰最大難題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鄭麗文、郝龍斌、羅智強、張亞中、卓伯源、蔡志弘。(圖/資料照)

記者鄭佩玟/臺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選舉10月18日改選,藍白合成爲重要政見之一,候選人不約而同提出類似主張,皆強調透過團結把席次極大化。但高層們話說輕巧,基層卻不那麼樂觀,一名備戰市議員的藍營人士指出,反罷免大成功後在野士氣大振,彷若藍白聯手、攻無不克,但是接下來的2026地方選舉,乃至2028總統大選都牽涉資源分配,藍白新生代戰將鎖定的議員選區重複度非常高,互相排擠在所難免,是這次黨魁選舉最難答的一題。

黨主席選舉進入白熱化,藍白合議題也成爲交鋒重點,前臺北市長郝龍斌表示,參選名額要透過藍白協商共同決定,給民衆黨要一些提名空間;前藍委鄭麗文則說「尊重互信」,兩黨商議真正選賢與能的辦法、施行細則;藍委羅智強表示,藍白要一起談機制,由民調作爲最大的參考,而非國民黨單方提機制,這是不公平的。

在野726、823結盟反罷免取得豐碩成果,乍看之下,藍白合已有相當程度的默契,組成政治結盟指日可待,然而,反罷和公投戰均不涉及資源排擠,兩黨面對2026九合一大選如何協調讓利,將是未來國民黨主席的重大考驗。民衆黨主席黃國昌今年2月初早早對外宣佈,白營2026市議員選戰「每一選區都要提名」,積極擴大全臺各縣市影響力。

以臺北市爲例,民衆黨目前在北市議會共四席,松山、信義、中正、萬華等4區沒有席次,對於藍白兩黨未來可能共同提名,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秦慧珠就直言,多席次選舉很難合,不是國民黨「少提幾人」選票就能轉移給民衆黨,如2022年民衆黨在第一選區(北投、士林)提名黃瀞瑩、陳思宇,結果只有黃瀞瑩當選;第五選區(中正、萬華)國民黨議員鍾小平贊同藍白合作,但要連2028立委選舉一起談,「國民黨幫民衆黨議員席次極大化,民衆黨也要幫國民黨立委、總統極大化。」

藍營人士指出,藍白選民結構高度重疊,2026年議員大戰國民黨的優勢選區,也是民衆黨看好的「灘頭堡」。以臺北市第三選區松山信義爲例,選民結構長期偏藍、反綠,藍委徐巧芯與王鴻薇兩大「吸票機」所留的議員缺額,讓國民黨青年軍滿志剛、發言人楊智伃、李明璇蓄勢待發,藍委費鴻泰前辦公室主任、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辦公室主任許原榮也傳已在牛棚熱身,民衆黨副秘書長許甫則早被黃國昌欽點出戰,藍白人選可說是搶破頭。

該人士分析,從現實來看,欠缺資源的民衆黨無力開疆闢土,全臺佈局提名人選有可能,但要在某些選區打敗民進黨選將相當困難,「與藍營爭搶選區」成爲白營最易行的策略,所謂推出最強人選的機制究竟如何產生?比較全民調或考量政黨動員能力?他直言,2024大選期間,藍白就此爭議點鬧到不可開交,各拿民調堅持不讓,藍白原已談成「侯柯配」,未料柯文哲幕僚心有不甘,硬是撕毀協議,使藍白合告吹。

除了此爭議,也有藍營資深黨務人士指出,藍白兩黨互比民調不限於各自黨員,民進黨可能會鎖定民調施作期間,刻意灌票到較弱的人選上,讓該參選人成爲藍白派出的選將,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就能在選戰中取得優勢,增加綠營的勝算。

隨着藍白合成爲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必考題」,無論郝龍斌、鄭麗文還是羅智強,都公開展現對藍白合作的正面態度,然而問題從不在藍白「合不合」,而是「怎麼合?」、「誰能合?」基層期盼未來的國民黨魁在思考2026藍白合時,除了設定最終目標「2028力拚政黨輪替」外,也要思考2026年地方選戰提名調和鼎鼐之道,否則不只造成黨內矛盾、分裂,更可能失去國民黨的政黨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