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險佔比快速上升,能否幫助行業應對低利率趨勢?|上市險企年報觀察③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孫詩卉 實習生 王盼盼 上海報道

隨着利率的持續走低,以分紅險爲代表的浮動收益型產品近年來被寄予厚望。近日,各大上市險企陸續召開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多家險企管理層明確表態將持續聚焦分紅險產品轉型,力推分紅險產品銷售。

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在業績會上表示,在預定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從全行業來看,分紅險的佔比將持續增加,分紅險的利潤邊際也將進一步升高;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兼人保壽險總裁肖建友同樣表示,人保壽險2025年將加大保障型產品及長期分紅、萬能等浮動收益型產品供給,強化負債成本管控。

除此之外,中國太平、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多家企業都紛紛表示未來將大力發展分紅險等浮動收益型保險產品,並積極推行相關配套措施配合產品轉型。

加速轉型,分紅險佔比快速提升

從各大險企在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上的表態來看,持續強化分紅險推動策略,進一步着力推動分紅險佔比是各險企未來一致的產品策略方向。

新華保險總裁龔興峰在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要加大浮動收益型產品供給,新華保險重點加大分紅型產品的轉型,不斷推出新的分紅型產品,並加大推動力度、投放力度和宣傳力度。

同時,爲配合產品轉型,龔興峰提及要加強銷售隊伍技能的培訓和轉變。“希望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的隊伍技能轉型是同步開展的,不要產生銷售誤導,與客戶的需求不匹配。一季度,我們爲提高分紅險的內外勤技能水平做好了準備,二季度就會進一步加大分紅險的銷售,在有準備有技能之後,更好地發展好分紅險業務,確保分紅險的轉型能夠成功。”

太保壽險總經理李勁鬆在業績會上同樣明確表示,要契合目標客羣需求,構建多元產品矩陣,探索以分紅險爲核心的浮動收益型產品創新,豐富商保年金產品供給,創新健康保障型產品的供給。

類似地,中國人壽總裁利明光在業績會上透露,今年以來,公司持續推動產品和業務多元發展,包括形態多元、期限多元和成本多元。尤其是大力推動浮動收益型產品發展,截至目前,公司業務形態進一步豐富,浮動類型產品和業務佔比快速提升。

針對2025年開年以來分紅險的銷售狀況,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在業績會後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並表示,"開門紅"期間,個險新單保費中分紅險佔比超三成,基本符合預期,後續將持續強化分紅險推動策略,提升隊伍分紅銷售能力,規劃上新分紅產品、豐富產品貨架,推動分紅佔比繼續提升。

謝永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着預定利率下調和資本市場向好,分紅險"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進一步顯現,能滿足客戶財富管理的差異化風險和收益偏好。

對於如何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他指出,中國平安將持續推動保險+服務。醫養客戶對壽險NBV的貢獻佔比約70%,醫養客戶對壽險件均FYP的貢獻提升了3倍,價值客戶客均合同數提升2.3倍。此外,將在運營端持續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降低成本,有效控制死差、費差水平。

低利率時代分紅險崛起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

險企產品策略的轉型背後有着多重因素。

近年來,國內長端利率中樞呈下行趨勢。去年年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再次發文下調產品預定利率,發佈《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規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5%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0%;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爲1.5%。

在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大力推行分紅險這類浮動利率型產品成爲了監管與行業的共識。一方面,在預定利率再次下調後,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進一步下調至2.5%。固定收益型保險產品吸引力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持續的市場低利率環境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投資回報率降低。負債端成本相對剛性(特別是傳統壽險產品),持續低利率會造成保險公司經營面臨利差損風險。

分紅險產品的收益分爲保證利率和非保證利率兩部分。保證利率是分紅險產品定價時爲保單設計的利率(即預定利率),可以視作保險公司爲客戶提供的保底收益,非保證利率部分即紅利部分,紅利取決於保險公司分紅產品賬戶的經營情況。

而正是分紅險這種"保底+浮動"的特性,讓其在當前形勢下吸引力進一步提升。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佔軍分析表示,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持續下調,導致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實際收益率下降。浮動收益型產品在保證利率的基礎上,提供浮動收益。儘管浮動收益是不確定的,但相對提升了產品的收益率,因此成爲供需兩端都推崇的產品。

2024年9月,“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而早在各大上市險企此前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中國太平等企業就紛紛表示,預計未來分紅險會替代傳統型產品成爲新的主力產品類型,佔比可能會超過50%。

中信證券研報認爲,目前存款利率處於低位,債券型基金和銀行理財預計正面臨利率低位波動的挑戰,預計未來能夠持續保持保本保息、且讓客戶分享資產端超額收益的產品只有分紅險和萬能險。

“開門紅”數據分化,產品轉型仍需時間

截至目前,平安人壽、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平人壽等頭部壽險公司均已陸續推出2025年“開門紅”主打產品,爭相搶佔市場份額。從各險企主打的產品來看,產品結構從普通型逐步轉向分紅型已成爲行業共識。在此基礎上,各險企也推行了不同的分紅險產品策略。

例如,新華保險計劃推出多種期限及功能的終身壽險、年金及兩全保險。龔興峰表示:“(分紅險)從一季度的市場來看也是有空間的,也是有一部分客戶認可的。公司在反覆研判之後,定了相應的計劃,在2025年整個業務盤子裡面,新契約方面不低於30%,對明年和後年也制定了相應的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主基調。”

此外,人保壽險採取了“分紅型終身壽險+分紅型兩全保險”爲主的產品策略;平安人壽則形成了“以分紅型終身壽險爲主,分紅型養老年金爲輔”的產品策略。

付欣表示,就平安壽險2025年開門紅來看,分紅險的佔比是完全符合計劃和預期的,平安會奔着一個比較高的目標,每個月都監控分紅險的佔比,確保得到有效提升。從客戶需求來看,在投資環境進入相對低利率的時代,分紅險是有優勢的。

不過,雖然分紅險的推廣已成爲大勢所趨,但從各險企2025年已公佈的數據來看。分紅險挑大樑後能否撬動行業增長,還需要繼續觀察。

今年以來只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以及國華人壽(天茂集團)公佈了前兩個月的保費數據,陽光保險則只公佈了1月份保費。其中,新華保險同比增長了29%,太保壽險同比增長了9.1%,國華人壽前兩月保費同比下降29.4%,陽光人壽一月保費則下降了4.9%。其他上市保司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平等均未公佈。

多位業內人士認爲,比起其他類型產品,分紅險對保險公司實力的要求更高。分紅險產品的競爭力背後,是所屬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大公司能拿到更多的優質底層資產,有更強的投研能力,來保證其投資收益率。中小保險公司面臨的挑戰更大。

中信證券非銀行金融業聯席首席分析師童成墩分析指出,新一輪低利率環境,分紅險成爲重要轉型方向。但有效資產荒疊加披露規則所限,分紅實現率波動可能削弱產品吸引力。展望未來,向分紅險轉型是大勢所趨,但仍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