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遊”重在找準傳承和開發平衡點

吳學安

5月20日,2025萬山羣島民俗文化旅遊季閉幕式暨桂山島“天后寶誕”慶典活動在桂山島舉行。活動吸引粵港澳地區2000餘名漁民和遊客參與,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展現媽祖文化傳承,推動海島文旅融合發展。活動還設置香包製作、漁網編織等非遺體驗攤位,並在桂山島客運碼頭舉辦千人露天晚宴。公益義捐競投環節將氣氛推向高潮,海島居民與港澳鄉親共慶盛典。

近年來,爲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不少地方將非遺植入旅遊業態,這種方法不僅讓非遺活起來,也給旅遊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非遺與旅遊“親密接觸”後,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項目應運而生,各地也紛紛打起“非遺牌”。

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內核和旅遊發展的統一,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旅遊的“牽手”,讓非遺找到了一條“活化”的路徑。與非遺的“聯姻”,則爲旅遊開闢了一條“個性”的道路。體驗經濟時代,非遺有效彌補了傳統旅遊內容欠缺的“軟性”一面,遊客親身參與民俗活動、品嚐特色美食、感受傳統技藝,很容易喚起鄉土、懷舊情結,進而獲得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珠海桂山島天后廟作爲萬山羣島現存規模較大的媽祖紀念建築,承載着深厚文化底蘊。“天后寶誕”於2016年入選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月20日當天的慶典活動在醒獅點睛儀式中拉開序幕,莊重的媽祖祭拜儀式還原傳統古禮,隨後的“媽祖海上巡遊”中,漁民隊伍帶來醒獅採青、舞龍賀誕等表演,現場鑼鼓喧天,氣氛熱烈。

如今,人們期待在旅行中獲得多元化、個性化的旅遊產品,也更看重旅遊體驗。“非遺+旅遊”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而如何取得非遺保護傳承與旅遊發展中的平衡,是當下一個重要課題。要處理好非遺項目保護和開發、非遺旅遊投入和產出、堅持傳統和改變創新、個體傳承和社會傳承等幾個方面的矛盾。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要避免非遺被過度消費,切勿過分注重經濟利益而將非遺商品化,忽視非遺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這不利於非遺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非遺+旅遊”也存在不少難題。比如開發的商品如何才能得到遊客的青睞?除了文化挖掘、材質工藝、設計創新等技術因素外,銷售環境、營銷模式、IP打造等方面如何推進?有些非遺適合做旅遊觀光,有些適合做旅遊體驗,有些適合品嚐,有些適合開發成旅遊商品。不同類別特點的非遺,進行旅遊開發的方向、方式、方法也不同,還要適應旅遊者不同的需要。“非遺+旅遊”在旅遊市場上實現變現和引流,是在推進“非遺+旅遊”發展中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只有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再加入各自的非遺元素,變得更具特色與魅力,才能讓“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保護更具活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