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遺傳承發展(履職故事)

本報記者 李茂穎

沿320國道德宏段向南,漫山青翠掠過眼前。兜兜轉轉間,車輛駛入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

蹲坐在酸茶製作工坊前,全國政協委員、德宏師範學院教師熊甜芳正仔細觀察當地非遺傳承人制作酸茶。

“德宏少數民族衆多,傣族的剪紙、景頗族的目瑙縱歌,還有我們阿昌族的戶撒刀與銀飾鍛造等都各具特色。”熊甜芳長期關注邊疆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奔走在田間地頭,熊甜芳聽民聲、訪民意,將腦中所思轉爲筆下提案,紮實的履職實踐讓她增強了履職信心。

2024年,熊甜芳走訪調研了民族村寨、高校、非遺工坊等場所,看到越來越多傳統技藝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實現創新發展。“獨特的非遺元素讓遊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文化魅力,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雙向賦能。”熊甜芳說。

調研中,熊甜芳發現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發展的難題:一是傳承後繼乏人,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缺乏興趣;二是資金與市場問題突出,原材料採購、製作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市場拓展力度不足、推廣渠道有限。

“整合資源,打造深度文化體驗項目,吸引遊客參與沉浸式體驗,促進文旅消費。同時與學校建立起更多的合作機制,將非遺場所作爲學生實踐基地,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通識教育,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芽。”針對非遺傳承難題,熊甜芳提出一系列建議。她還經常帶領學生走進各民族博物館,深入瞭解民族地區文化,同時開發實踐課程,推動非遺進校園。

今年全國兩會,熊甜芳將“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基地和文化傳播高地建設,保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頂層設計,增進文化交流與合作”等建議寫進提案。“有關部門已經關注到我的建議並給予回覆,這給我很大鼓舞。”熊甜芳說。

“共同守護傳統文化根脈,不斷激發其內在活力,是我們的責任。我將繼續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努力,積極推動相關文化項目建設。”熊甜芳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