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檢有結節 不少人「白挨刀」
臺灣一一三年共五十三多萬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近三萬人結果異常,接受肺結節、腫瘤切除手術,部分醫師憂慮,手術恐過於浮濫,健保署應嚴格監控。本報資料照片
旅居美國的四十五歲陳先生去年於當地醫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肺部有一顆一點一公分的結節,萬分焦慮,爲求第二意見,在美國請教兩名醫師,特地返臺,至四家大醫院看診,有醫師建議切除,另人認爲只需定期追蹤,但最後這顆結節竟自行消失。
低劑量電腦斷層 篩檢靈敏度提高
肺癌成爲新國病,許多人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日前於「二○二五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臺北場致詞時表示,以往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約三至四成受檢者找到結節,近一兩年AI人工智慧提高篩檢靈敏度,找到結節比率達五成,等於兩個人接受檢查,就有一人「疑似」罹患肺癌,比率相當高。
因比率偏高,不少民衆看到報告時當場愣住,積極尋求第二意見,但醫師們給了不同建議,令人茫然、擔心害怕。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指出,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在美國受檢,發現肺部有顆一點一公分結節,先至當地A醫院掛號,醫師研判爲良性,建議觀察追蹤。他另至B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師看完影片,也認爲不用開刀。
他提出心中疑慮,擔心若是惡性腫瘤,沒能即時切除,可能性命不保。而B醫師聽了後,僅淡淡回了「臺灣民衆好像很喜歡開刀!」建議他回臺就醫。
「爲了化解心中疑慮,陳先生從中山北路看起,看到中山南路,再轉至信義區。」蔡俊明說,此個案返國後,前後至四家大型醫院就醫,掛了五位胸腔專科醫師門診,前面四人看法分歧,兩人建議立即開刀,兩人認爲,先觀察三個月,看看結節是否變大。
蔡俊明爲陳先生返臺後的第五個「第二意見」醫師,他說,看到最新影像報告時,那顆一公分的結節居然不見了,當然也不用在「開刀」、「觀察追蹤」上糾結。
醫:國內手術 逾半數恐過度診斷
蔡俊明憂心地說,「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爲肺癌篩檢的標準工具後,類似過度診斷,不需開刀,卻被安排手術的案例愈來愈多,甚至被公衛學者以「人禍」、「醫療公害」等形容詞比喻此亂象。
蔡俊明指出,胸腔外科醫學會曾於二○二三年舉辦內部辯論,由北部某醫學中心外科教授爲「手術派」代表,而北醫高姓公衛學者爲反方,他認爲國內切除結節手術過於浮濫,術後病理切片報告良性率偏高,代表着「不應該、也不必要的手術比率偏高」。辯論過程精彩,但最後未能取得共識,以致臺灣每年肺結節切除手術數量仍高居不下。
蔡俊明保守估計,國內超過五成肺結節切除手術可能屬於過度診斷下的產物,不少民衆「花錢受罪、白白做了手術」,術後還可能導致呼吸功能受損、慢性胸痛等後遺症。強烈建議,健保署嚴格把關,要求執行手術的醫師回報「切片結果」,如良性率偏高,就應給予提醒,不要讓肺結節切除手術成爲醫院營利項目的一部分。
圖/聯合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