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孩童 每4名就有1人脂肪肝
健康熱門
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脂肪肝已悄悄成爲兒童健康的新威脅。臺灣肝臟研究學會(TASL)與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TSPGHAN)近日聯合發表了針對「兒童與青少年代謝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的共識聲明,強調兒童脂肪肝不再罕見,需及早預防與治療。臺灣平均每4位肥胖兒童中,就有1人罹患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若不積極介入,成年後恐肝功能衰竭,得接受移植。
北榮兒童胃腸科醫師林裕誠指出,MASLD的成因非常複雜,不僅與肥胖、遺傳、飲食有關,還可能受到腸道菌相失衡、腸漏症,甚至母親懷孕時的健康狀況所影響。亦有研究發現,環境中如微塑膠等污染物,會擾亂肝臟代謝與腸道屏障,進一步加劇脂肪肝的風險。
林裕誠表示,兒童MASLD目前仍不太會導致肝硬化或肝癌,但若不積極介入,這些孩子將來成年後,肝臟病變會持續惡化,甚至導致肝功能衰竭或需肝臟移植。臺灣一項研究追蹤肥胖兒童兩年後發現,有一半脂肪肝患者在控制體重後可恢復健康,但也有近四分之一惡化,顯示疾病有可逆性,也有惡化的風險。
目前最常用的兒童脂肪肝篩檢工具爲肝功能指數(ALT)與腹部超音波。不過林裕誠表示,這些方法存在不少限制,例如ALT可能在早期病患中呈現正常,超音波則難以偵測輕度脂肪變化。臺灣應考慮在學校健康檢查與兒童肥胖門診中加入適齡篩檢,並訂定符合本地族羣的參考標準值,以提早發現與介入。
林裕誠指出,目前唯一對兒童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改善生活習慣,包括控制體重、增加運動量、減少含糖飲料與高熱量食物。雖然國外已有藥物獲准用於成人脂肪肝,但尚無任何藥物獲准用於兒童。少數研究顯示,維生素E可能對兒童有幫助,但長期安全性尚不明。
兒童MASLD絕非「長大就會好」的小問題,而是潛在的慢性疾病起點。唯有從家庭、學校、醫療體系三方面着手,提早發現、介入與追蹤,才能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