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救災一線見聞丨“工力量”築起守護防線
本報記者 李潤釗 本報通訊員 林柳依 邵愛霖
“今年第11號颱風‘楊柳’加強爲強颱風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8月14日0時30分,颱風“楊柳”在福建漳浦縣沿海登陸。受颱風影響,福建廈門、漳州等地遭遇強風和短時強降水,最大陣風達13級。
面對嚴峻考驗,兩地工會聞“風”而動、迅速響應,組織動員廣大職工和專業力量,在機場、電網、街道等關鍵戰場,築起一道道守護城市運行和職工安全的堅實防線。
不漏掉一戶人家
在“楊柳”的陰影籠罩之前,漳州市平和縣總工會早已繃緊了弦。一聲號令,工會幹部們火速集結,前往掛鉤幫扶的偏遠山村——國強鄉白葉村。
入夜的白葉村,山雨欲來。由工會幹部與鎮村黨員組成的聯合排查隊,攥緊手電筒,步履匆匆地穿行在村巷裡。每一處隱患點,都牽動着他們的心。拉網式排查,不放過一個角落、不漏掉一戶人家——這不僅是任務,更是對生命的鄭重承諾。
13日21時20分,風雨漸密。在一戶低矮的老屋內,平和縣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人、職工服務中心主任張一浩語氣溫和而堅定地說:“大爺,您看,這次來的颱風不同尋常,風猛雨急!您家這地勢,水一漲就危險。跟我去村部避災點吧!那裡安全,熱乎飯菜、乾淨牀鋪都備好了,咱們安心住幾天,等風雨過了再回來!”
老人守着老屋遲遲不肯挪步,張一浩和同事們一遍遍懇切地勸說,終於融化了老人心頭的顧慮。
那一夜,從這戶到那家,從勸導到攙扶,工會幹部們的背影在白葉村的夜色中穿梭,10戶21名鄉親悉數安全轉移。
“逆行繫留”守護生命線
當颱風“楊柳”挾風帶雨直撲福建沿海,13日晚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機坪,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無聲守護悄然進行。
面對本場16架必須守護的過夜飛機,廈門航空“工人先鋒號”班組——飛機維修工程部航線二處的任務艱鉅。“多查一遍,就少一分風險!”航線二處維修高級技師吳偉偉帶着徒弟,爭分奪秒開展航後檢查。
檢查完畢,真正的硬仗——飛機繫留隨即展開。穿繩、確定繫留點、固定、拉緊……組員們熟練地操作着防颱風繫留索。風雨欲來的緊迫感壓在心頭,但大家的動作卻比平日更顯沉着。在吳偉偉看來,他們手中的這一根根繩索,繫住的不僅是飛機,更是萬千旅客生命安全的重託。
經過數小時持續奮戰,一架又一架飛機被牢固地繫留在機坪堅實的地錨上。燈光下,吳偉偉和同事們額上的汗水早已與雨水交融難辨。
13日12時15分,福建氣象臺提升防颱風應急響應等級爲二級。在臺風預警升級的同時,廈門工會的應急響應機制同步啓動,廈門市總工會積極動員各級工會幹部奔走在防抗颱風的第一線。
“AI追風”織就防護網
隨着風力不斷增強,在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中心,全國勞模陳國信和同事們也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陳國信面前的操控臺上,一架搭載智能識別系統的無人機正沿着廈門電網的“大動脈”——500千伏泰廈線艱難飛行。強風氣流中,無人機努力維持着“仿線飛行”姿態,高清鏡頭將線路通道周邊環境的實時影像傳回,後臺AI系統同步進行高速識別與分析。
突然,監控屏幕亮起紅色預警框,一塊麪積巨大的白色塑料薄膜被狂風捲起,正朝着輸電導線方向急速飄移。告警信息清晰顯示:“目標物距離導線約102米,飄移軌跡指向線路,纏繞風險高!”“鎖定!”陳國信沒有絲毫遲疑,迅速將無人機鎖定的薄膜精確地理座標、高清畫面及AI生成的風險評估報告,一鍵推送至公司應急指揮中心。
指令迅疾下達。不到20分鐘,一支由輸電中心工會骨幹和技術能手組成的應急搶修小分隊,循着無人機實時回傳的精準定位信息,火速趕到現場,安全、高效地清除了這處潛在的重大隱患。
風雨未停,完成任務的無人機已飛向下一個重點監控區段。在抗擊“楊柳”的前線,廈門市總號召各級勞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成爲守護城市運行的可靠力量。
“暖心驛站”築起避風港
在冰冷的風雨夜中,遍佈廈門的工會驛站,溫暖燈光始終爲戶外勞動者點亮。
13日22時許,網約車司機周元輝送完最後一單乘客,返家途中卻因前方低窪路段積水無法繼續前行。無奈將車停在坡道上的他,溼冷交加,手機電量告急。焦慮之際,路邊一塊亮着暖光的牌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工會驛站·騎士妙享加油站”“24小時開放”的字樣清晰醒目。周元輝頂着風雨,快步衝向驛站。
推開驛站的門,驛站裡竟已聚集了不少和周元輝一樣被困的戶外勞動者。小小的驛站,此刻成了喧囂風雨中一個難得的安寧港灣。
穿着紅馬甲的驛站工作人員立刻迎上前,遞給周元輝一條幹淨毛巾:“師傅,快擦擦!那邊有充電口和熱水,服務檯還有一次性雨衣,需要自取。”手機充上電,周元輝趕緊給家人報了平安,緊繃的神經也終於鬆弛下來。
面對颱風“楊柳”,廈門、漳州兩地工會迅速組織全市工會驛站全天候開放,免費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戶外工作者提供避風歇腳、飲水充電、應急救助等暖心服務,讓這些城市的“奔跑者”在狂暴風雨中,擁有一個安全、溫暖的“職工之家”。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