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在我思丨抗災一線,感受守望相助的力量

竇菲濤

有些地方一天就下了半年的雨,不少村莊的交通、電力、通信全面癱瘓,一些羣衆因山洪被困……上週,北京遭遇連續極端強降雨,密雲、懷柔、延慶等地出現災情,我和同事前往救災一線採訪。

山洪突襲,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員不懼危險、迎難而上。在密雲下柵子村紅門川河的一處河谷,消防員在湍急的河水中站成一排,每人相隔1米左右,築成一道人牆,保護轉移的被困羣衆。河道對岸,水面距離岸上將近兩米高,兩名消防員站在水裡用力往上扶,岸上的兩名消防員使勁往上拉,幫助受災羣衆成功脫險……幾天的時間裡,我見證了一場場爭分奪秒的救援,被危難中“逆行者”的擔當深深打動。這種無私無畏,我們在九八抗洪時見過,在汶川抗震救災時見過,生動詮釋了何爲“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逆行者”的付出,羣衆看在眼裡、刻在心裡。在密雲,一位老人拿出僅有的4根火腿腸,硬要塞給救援人員;在懷柔,參加過抗美援朝的93歲老兵,不上擔架也不讓背,堅持走路撤離,對着官兵們一路敬禮,官兵們也紛紛回禮。暴雨來勢洶洶,但救援現場處處涌動着暖意,挺身而出者不問回報,受助村民滿懷感恩。

同樣讓我淚目的,還有人們之間的守望相助。山洪衝來時,有的村民不顧個人安危,爬到房頂敲窗戶,喚醒周圍12位鄰居;有的村民帶領其他青壯年,用鐮刀和鎬頭,在山旁的荊棘叢中硬是開出來一條生命通道,一趟又一趟地把村裡的老人和孩子轉移出去;還有志願者徒步進入斷聯的村子,附近的建築工地也調動一切物資、設備,第一時間送往救援地點。

災難面前,中國人總是萬衆一心、同舟共濟。這幾天的採訪讓我想起,2022年重慶發生山火,山區道路崎嶇難行,專業救援設備運輸受阻。當地羣衆自發組成摩托車隊,運送滅火器、飲用水等物資至火場前線。2023年,颱風“杜蘇芮”來襲,內蒙古烏海西開往北京豐臺的K396次列車被迫停在北京門頭溝區落坡嶺火車站,當地百姓想盡一切辦法讓乘客住得下、吃得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們就能凝聚起戰勝災害的強大合力。

採訪中,我一直在想,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我們的國家之所以歷經磨難而越發堅強,一個重要的基因就是團結。這種團結不僅體現在搶險救災中,更體現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體現在體育競技的賽場上,體現在“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中。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我們就能一路向前,一往無前。

當前仍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讓我們繼續發揚衆志成城、不怕困難的精神,攜手築牢抵禦風雨的“堤壩”,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