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營養評估多 三原則避陷阱
健康熱門
國人健康意識擡頭,近年民衆報讀短期課程,領了證書,卻爲他人做營養評估、開菜單等。專家提醒民衆,營養師除國考,還要進入醫院受訓、定期教育訓練,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缺乏專業把關恐有危險。要辨識健康訊息,須掌握「認專業、查來源、看目的」三原則,避免落入陷阱。
臺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表示,許多民衆靠他人介紹賣產品,卻不知應先諮詢營養師。近年還出現「健康詐騙」,要求參加社團,標榜免費AI分析飲食等,又要求買高價產品,1瓶好幾千,民衆吃了突然變胖,還出現三高。
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張惠萍說,民衆重視健康是好事,新冠疫情後,很多民衆期待提升免疫力,加上社羣媒體傳播快速,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訊息。有些是分享個人經驗或觀點,有些則是轉傳未經確認的資訊,甚或上健康課程聽到片斷的知識就轉傳。
近期國內出現許多短期課程,強調完成課程可取得營養OO師或健康OO師等證書,少數學員誤以爲可向他人進行營養諮詢、飲食指導、規畫菜單等。張惠萍提醒,這些課程有助於讓參訓民衆增加基本營養知識及提升健康,但並非可爲他人執行專業營養服務。
張惠萍說,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一,若有慢性病則更爲複雜。營養諮詢過程,需先蒐集個案八大面向資料,進行營養評估,確定問題及原因後,再進行飲食設計及建議,不是一套原則適用在所有人身上。
辨識正確健康訊息,張惠萍提醒掌握三原則。第一、確認對方是不是醫療專業人員;第二、確認資料來源是專業醫療機構、專業期刊、雜誌或其他可靠媒體等;第三、看目的,若對方是爲推銷產品,就要提高警覺,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所有人,有疑慮時,最好尋求專業營養師或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