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力升級 韌性防災新時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指出,「韌性」是當系統受到外力干擾時,能相對維持一定的穩定性。(圖/陳素芳)

經貿透視雙週刊 NO.672 全面升級防護力 韌性防災新時代

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具地球科學背景,她表示災害在學術上已有預測模型和可能頻率,我們無法確定災害是否發生,但應提早預防,而非發生時才應變。(圖/陳素芳)

近年天災頻率和強度攀升,各國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強化災害應對能力,推動相關市場發展。面對天災的不可預測性,預警系統、資料分析和通訊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成爲產業關鍵動力。

根據市調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報告,能幫助個人和企業修復受損財產並恢復其安全的災害復原服務市場,在2025年已達約429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成長至約555億美元,期間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爲5.28%。在臺灣,政府推動三大行動計劃:「結合中央地方力量,全面提升社會韌性」、「強化全民因應災害能力」與「發揮臺灣的強項,貢獻國際社會」,致力降低災損,以及累積應變能力。

因此,本期封面故事首篇以「韌性」爲主軸,解析政府推動災害防救整合效能,延伸探討企業應深化風險管理策略;同時透過專家訪談,揭示臺灣科技在提升救災效能與國際援助方面的關鍵作用。接下來在「防治應對篇」聚焦災防技術廠商,「天氣風險管理開發」透過氣象評估,協助企業爲風險做好每一個決定。「三聯科技」用感測器鋪出風險地圖。「個人保護篇」呈現安全創新,「沛倫設計」利用滅火器材設計提升居家與公共空間的安全美學。「振宇五金」透過防災工具箱與專區協助打造有備無患的防災社區。「小北百貨」推廣「平時做準備、災時不狼狽」理念,使防災用品普及化與平價化。最後的「支援整備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展現政府與民間攜手防災的合作典範。

做好防災準備,守護當下、保障未來。爲家園築起防線,共同建構一個更具韌性的安全社會。

面對日益加劇的災害挑戰,臺灣以全社會防衛韌性爲目標,整合政府、企業與民間的力量,強化基層應變與產業協作,建構能快速反應與前瞻預警的防災韌性生態系。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疫情、能源危機等挑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成立,目標是全面提升社會韌性。2025年3月,副總統蕭美琴視察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臺南實地演練後表示,「我們不希望災難發生,然而當災難來臨時,希望能把災害降到最低。2025年臺南也發生地震,每一次的地震、風災、土石流,都是我們從中累積應變能力與防災韌性的機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進一步鼓勵民防與民間團體推動更多具體防災作爲,例如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以下簡稱「防災產業協會」)已與參拾共好合作推出「臺灣防災包」,這並非單一商品名稱,而是參拾共好推出的統括性產品名稱,除了一般防災包,亦包含寵物防災包和兒童防災包等,以部分客製化的方式,鼓勵民衆自主思考與準備。(全文請見2025年7月號第672期《經貿透視雙週刊》)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