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非火車頭?房地產大老有話說
財經熱門
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後,特別以專欄探討「房地產產業是否爲驅動經濟成長之主力」,以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小,受僱員工人數比重也低的2大因素爲由,給予房產業否定看法,直指科技製造業纔是經濟成長核心。引發不動產界一陣譁然。
一家上市建商大老指出,政府打房一波波,甚至號稱史上最嚴苛打房措施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還溯及既往,許多無辜首購、換屋族跟着受到波及,如今央行還以專欄方式評論房地產是否爲火車頭,如此仇視不動產業,實在令人無言以對。如果不動產不重要,中國大陸就不會推出許多振興不動產政策。
房產趨勢專家李同榮指出,央行理監事會已經落幕,但其專欄文章直指房地產業對經濟貢獻度小,不如製造業,並指非經濟火車頭,掀起了無謂的戰火,還有理事竟稱不動產業雖有重要性,但沒有那麼重要。請問央行,人有五臟六腑,任何重要器官出問題都有可能致命,央行理事們能告訴我們哪個器官最重要?哪個器官貢獻不大,雖然重要,但不是那麼重要嗎?央行發表這些論述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合理化打房的缺失與衍生的種種後遺症。
李同榮認爲,火車頭產業指的是能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對GDP與就業有強烈帶動效果的產業。臺灣歷經傳統產業與製造業出口帶動經濟發展奇蹟,並帶動房地產業蓬勃發展,功不可沒。而房地產引領的上游產業包括土地開發、營造、水泥、鋼鐵、建材、金融放款等,帶動的中下游產業包括設計、裝潢、家電、傢俱、物業管理、租賃、仲介服務、龐大的就業人口,甚至於可觀的稅收,不但創造個人財富也增加國家整體財富。
根據主計總處民國110年產業關聯表發現,不動產營建工程對就業人口的投入確實相當突出,每生產1單位,可帶動2.08單位的中間投入,而近年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製造業,則是分別可帶動1.48、1.63單位的中間投入,均低於營建工程業。
李同榮分析,任何產業在不同時空背景形成,都會對當時經濟發展產生具體貢獻與影響,至於誰是火車頭產業,要從不同的觀察角度,看是指強化內需動能的貢獻或是出口成長的貢獻?是拉動國內生產毛額(GDP),還是帶動其他中下游產業發展?或是帶動更多就業機會與投資效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不同的火車頭,同時也揹負不同的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