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降血壓吃法」大降36%風險 3類人不宜多吃
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約一顆大番茄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食用不到一次者低了36%。(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番茄富含茄紅素等營養素。營養師薛曉晶表示,吃番茄有助穩定血壓、抗發炎與保養攝護腺,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10克、約一顆大番茄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吃不到一次者低了36%,建議食用時加熱、加橄欖油,可使茄紅素吸收率提高2到3倍,但胃食道逆流、腎功能不佳與對茄紅素過敏者,不宜多吃。
薛曉晶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PO文表示,番茄絕對不是普通蔬果,而是幫助穩定血壓、抗發炎、減緩老化的重要食療幫手,2024年一篇刊登在《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期刊的研究顯示,以7056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長者爲對象,發現每天攝取110克以上番茄(約一顆大番茄)的人,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食用不到一次者低了36%。不只如此,血壓數值(特別是舒張壓)也有明顯下降。
薛曉晶表示,《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2022年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性分析也指出,攝取番茄製品能顯著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TNF-α濃度,對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發炎問題,例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胰島素阻抗等具有潛在益處。
除了穩定血壓、抗發炎,薛曉晶表示,吃番茄也有助於保養攝護腺,根據《Int J Mol Sci》在2023年的研究指出,全番茄攝取比單一植化素更能全面降低攝護腺疾病風險。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富含茄紅素與橄欖多酚的番茄補充劑,在臨牀試驗中可顯著改善良性攝護腺肥大患者的泌尿症狀與生活品質,甚至在實驗模型中,能干擾攝護腺癌的訊號傳導與病變進展。
薛曉晶表示,番茄中的茄紅素屬脂溶性,最佳食用方式是加熱(如炒、燉、煮)後搭配少量好油脂(如橄欖油),吸收率可提高2到3倍,番茄湯、番茄炒蛋、番茄燉牛肉、番茄肉醬,都是不錯的選擇。
薛曉晶也提醒,番茄雖然營養價值高,但對胃食道逆流患者,番茄偏酸,空腹大量食用可能刺激胃酸分泌,此外,腎功能不全與對茄紅素過敏者,因番茄含鉀高,需注意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