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多家車企代表、委員呼籲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AI車研社發現,“反內卷”成爲多家車企代表、委員的共同呼聲。

奇瑞尹同躍:希望車企變“內卷”爲“伸展”。

3月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安徽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尹同躍在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向下的“內卷”式競爭沒有未來,奇瑞希望變“內卷”爲“伸展”,通過多品牌戰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定位,“向左、向右”開闢出新天地,拓展出更加細分、差異化的市場機會;通過技術賦能和品質提升,提高產品價值,提升盈利能力,不斷推動品牌“向上”,實現企業經營質量的顯著提升。

李書福:車企不能簡單打“價格戰”。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汽車(00175.HK)李書福接受記者專訪,表示車企打“價格戰”容易最終導致粗製濫造、偷工減料,受傷的還是用戶。不能簡單打“價格戰”,一定要打技術戰、品質戰、服務戰、品牌戰,以及很重要的車企“道德戰”。

雷軍:反對不公平競爭。

據央視新聞報道,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01810.HK)雷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帶來的內卷現象。他呼籲產業發展要強調科技創新、強調個性化和高端化發展,以差異化創新破局內卷;同時,也要反對不公平競爭、詆譭同行等行爲,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

此外:

廣汽集團(601238.SH)馮興亞表示,惡性競爭會減少企業的收入,導致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和資金增加科技研發和攻關,會降低產品品質,這在長期是不可持續的。

小鵬汽車(09868.HK)何小鵬表示,2025年很難在汽車價格上有價格戰,認爲行業會更關注配置,包括自動駕駛的配置。

賽力斯(601127.SH)張興海認爲,中國汽車產業現在的市場化有些無序,需要有序的市場化,需要企業自律,也建議政府加強監管,才能把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得更好。

汽車行業的內卷現象愈發嚴重。

自2023年特斯拉降價以來,衆多新能源車企紛紛效仿,傳統燃油車企爲了守護市場份額,也不得不加入這場價格戰。

據統計,2024年降價車型數量達到227款,遠超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2024年汽車行業收入106470億元,同比增長4%,但利潤僅有4623億元,同比下降8%。這意味着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僅爲4.3%,連續三年低於整體工業利潤率水平。

更糟糕的是,上游供應商因車企付款週期延長而面臨現金流危機,下游經銷商則因銷量下滑和利潤壓縮而陷入困境。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4年上半年,超過半數的汽車經銷商處於虧損狀態,虧損面較2023年擴大了7.8%。

目前,車企之間的“價格戰”仍在持續,春節假期結束後,特斯拉、蔚來、小鵬、智己、廣汽豐田等多家車企相繼推出購車優惠政策。從保險補貼、零息貸款到一口價直降,優惠力度不斷加大。據《中國經濟時報》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30個品牌推出了各種形式的降價或促銷政策。

內卷,最終會傷害整個產業鏈。持續內卷,會導致產業升級無法持續。

競爭本身沒有錯,但方向錯了,就會變成低效、無序的“內卷”。

爲了保住市場份額,許多車企紛紛大幅降價,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爲了控制成本,車企不得不削減研發投入,甚至放緩或放棄創新。

然而,汽車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一旦放棄主動創新,整個產業的技術迭代就會停滯,行業也將面臨嚴重的產品同質化問題。

更糟糕的是,在這種內卷環境下,那些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正向研發、追求高品質的車企,可能因爲價格劣勢而銷量下滑;而一些靠低價低質、模仿抄襲的車企,卻能在短期內搶佔市場份額。

如果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持續下去,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就難以繼續提升,已經提升起來的品牌形象、產品力,也很難保住。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

202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對汽車行業而言,當前一方面需要“有形的手”破局,另一方面需要“無形的手”持續推動,行穩致遠。

行業協會要發揮規範、自律作用,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同時要重視消費者監督的聲音,消費者監督能夠促使企業注重產品質量和創新,而非單純依靠價格競爭。通過消費者的反饋和監督,企業可以更好地瞭解市場需求,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此外,消費者監督還能夠揭露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爲,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