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紅利激活增長新引擎,京東全鏈躍升詮釋民企高質量發展
京東業績全面向好,是《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的生動註腳。
5月13日,京東發佈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集團收入達3011億元,同比增長15.8%,創近三年最高增速;淨利潤109億元,同比增長53.5%。核心業務表現強勁,帶電品類增長17.1%,日百品類增長14.9%,商超品類連續5個季度雙位數增長。
與營收增長形成呼應的是,用戶規模持續擴大,活躍用戶數連續6個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國際化佈局加速推進,海外包郵區擴展至9個國家,歐洲市場實現當日達服務。技術投入累計達1456億元,智能體應用突破1.4萬個。同時,公司宣佈已回購15億美元股票,展現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一系列亮眼數據,充分展現了京東的高質量發展態勢。這一成績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即將施行之際,顯得尤爲亮眼。它成爲觀察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的關鍵樣本。
京東的業績增長不僅體現在整體營收上,還涵蓋核心業務、用戶增長、國際化佈局和技術創新等多方面。這背後,既得益於中國消費市場持續回暖的宏觀環境,也是京東自身戰略調整與運營優化的結果。同時,它反映了《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帶來的政策紅利預期。
消費市場回暖驅動業績增長
2025年一季度,中國消費市場穩步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4.6%,增速較去年全年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家電、通訊器材、數碼產品等品類增長突出。各地“以舊換新”政策與消費節點相結合,有效提振了消費需求。
同時,服務消費也保持增長。一季度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覆蓋餐飲、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數字化和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帶動鄉村消費市場活力提升。2025年一季度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4.9%。
隨着消費市場回暖趨勢顯現,京東通過“以舊換新”服務、引入多樣化新品、加速下沉市場覆蓋等手段,在多個消費品類實現顯著增長,成功把握了市場機遇。
技術創新與全球化佈局構築核心競爭力
京東的業績增長在覈心業務板塊展現強勁動力。一季度,京東帶電品類收入同比增長17.1%,日百品類收入同比增長14.9%。商超品類連續5個季度保持收入同比雙位數增長。反映出京東在覈心零售業務上的競爭優勢正不斷鞏固。
京東的活躍用戶數實現了連續6個季度同比雙位數增長,增速超20%。第三方商家數量持續高速增長,成交用戶數和訂單量表現活躍。這表明京東在用戶獲取、留存和活躍度提升方面均取得實質性進展。
與國內業績相呼應,京東國際化佈局快速推進。京東全球售“海外包郵區”已擴展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等9個國家。
在歐洲市場,京東在倫敦地區試運營全品類在線零售品牌Joybuy。依託供應鏈和物流能力,已提供當日和次日達服務。未來還計劃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在西歐主流城市探索“211”配送服務。
在波蘭,京東物流華沙2號倉正式運營。與此前啓用的華沙1號倉、波茲南1號倉相互協同,助力中國品牌拓展歐洲業務,也幫助歐洲本土企業解決供應鏈運營痛點。上述舉措展現了京東作爲中國民營企業的全球視野和競爭實力。
技術創新是驅動京東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自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截至2025年一季度,京東體系的研發投入累計達1456億元。長期技術投入帶來顯著回報。目前,京東內部超1.4萬個智能體運行,成爲企業數智化轉型核心驅動力。
京東雲基於實戰解耦出協同辦公等五大核心場景,通過 JoyAgent 智能體平臺向行業輸出 AI 生產力。在物流領域,京東基於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典型應用案例。在醫療健康領域,京東健康依託“京醫千詢”發佈“AI京醫”“京東卓醫”等產品。持續的技術創新提升了京東運營效率,也爲行業發展提供支撐。
法治保障下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京東的業績增長與其創始人劉強東深入業務一線的管理實踐密不可分。2024年,劉強東爲京東管理層做了1800人次培訓,從各業務打法到團隊能力建設給予細緻指導,確保戰略有效執行和業務快速響應。在戰略協同和組織創新推動下,京東業務加速增長,用戶體驗顯著提升。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更爲京東等民營企業提供了更有利的發展環境。
該法律首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和發展空間。
其中“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的原則規定,以及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等具體措施,將爲京東未來發展提供更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京東的案例充分證明,在法律地位明確、市場環境公平透明時,頭部民營企業能在促進消費升級、推動技術創新、拓展國際市場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截至2025年4月30日,京東體系人員總數超72萬人,彰顯了民營企業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社會責任。其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也契合《民營經濟促進法》保障經營者權益的立法初衷。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發展預期的重塑。當法律明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企業家的投資決策自然更具前瞻性。京東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拓展線下業態等戰略舉措,正是基於對“長期、高質量增長”的制度性預期。
京東宣佈的2000億元出口轉內銷扶持計劃,以及在全國18個城市累計開設20家京東MALL 門店等舉措,展示了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即將施行之際,京東業績的全面向好具有標誌性意義。它預示着中國民營經濟正步入法治化、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當“平等、公平、同等”的法治原則貫穿於經濟發展各領域,民營企業不僅能獲得生存空間,更能激發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京東的實踐啓示我們: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而民營經濟的活力,正是對制度供給最生動的迴應。
企業與制度的良性互動,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京東的案例表明,在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市場活力不斷釋放的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完全有能力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做出更大貢獻。
文/畢舸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