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美鐵路|鋼鐵動脈與時代發展共譜時代華章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發現最美鐵路・乘天塹雲梯,走四色川青”主題活動正式啓動。這場"乘天塹雲梯 走四色川青"的盛宴,不僅展示着基建強國的硬核實力,更在流動的山河間破譯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密碼。
鋼軌作筆,重寫"蜀道難"的千年之問。在鷓鴣山隧道貫通的歷史性時刻,建設者的地質羅盤與李白"地崩山摧壯士死"的詩句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從成蘭鐵路攻克"地質博物館"的挑戰,到川青鐵路在活動斷裂帶上架起"雲中棧道",每寸鐵軌都在回答《蜀道難》的終極叩問:現代中國的工程智慧,既能馴服橫斷山脈的險峻,又能守護大熊貓走廊帶的生靈。這條天路,丈量着基建狂魔的硬核實力,更標註着"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人文關懷。
車窗爲卷,鋪展"四色川青"的時代長圖。透過動車組的全景車窗,一幅流動的《千里江山圖》徐徐展開。若爾蓋溼地的"生態綠"裡,黑頸鶴掠過光伏板矩陣,清潔能源動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此和絃;馬爾康的"革命紅"中,卓克基土司官寨與長征紀念館隔空對話,紅色文旅專列讓年輕人觸摸歷史的脈搏;大渡河的"發展藍"畔,懸崖村搬遷戶在特色民宿接待遊客,曾經溜索過江的艱辛,已化作環線鐵路上的笑語。四色交織的風景線,正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色譜。
站城相生,架起"雲端天梯"的共富邏輯。理縣站"半隧半橋"的獨特設計,恰似讀懂山區發展的隱喻:交通末梢蝶變爲開放前沿,需要基礎設施的物理連接,更需要發展思維的化學反應。當"鐵路+旅遊""鐵路+電商"等新業態在沿線生長,每個站房都成爲城鄉要素交換的接口。海拔每升高100米,就有一個農產品品牌在雲端孵化;列車每穿過一個隧道,就有一種地域文化突破地理屏障。當復興號穿越最後一座隧道,帶出的不是黑暗,而是照亮鄉村振興的曙光。
所有通向雲端的天路,最終都指向人間煙火。這或許就是流動中國最深情的告白——鋼軌上躍動的不僅是時代脈搏,更是14億人奔赴美好生活的鏗鏘腳步。(於雪芹、任靈傑)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