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潤三晉 e法同行|歷史文物讓法治文明“晉”在眼前

中國青年網臨汾7月25日電(記者 田昕禾)三晉大地東倚太行,西臨黃河,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譽。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歷史文物的保護,從來離不開制度的託舉。在山西,"保護"二字始終與"法治"緊密相連,從修繕原則到司法實踐,一套立體化的法治保護體系爲文物古建"遮風擋雨"。

法治築基,全方位守護"三晉文脈"

炎炎夏日,平遙古城依然遊人如織。平遙古城作爲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古城之一,一直是山西休閒旅遊的熱門景點,古建築愛好者的必訪一站。

爲了更好地保護平遙古城的文化遺產,平遙縣人民法院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應運而生。2023年4月,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正式掛牌運行。該法庭設有訴服室、審判庭、辦公室、合議室、法警值班室等,並接通法院專網、互聯網,滿足線上線下訴訟服務及審判需求。同時,出臺《平遙縣人民法院古城文化保護法庭實質化運行方案》,爲法庭運行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古城文化保護法庭。中青網記者田昕禾 攝

法庭注重智慧法庭建設,實行立、審、執一體化工作機制,採用刑事、行政非訴、民事"三合一"審判模式,並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做好釋法明理工作,努力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力求做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示範效果。

"我們審理的不僅是案件,更是千年文化的傳承。"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庭長王辛英介紹,法庭自掛牌以來已受理案件267件,通過開展法治宣傳、主動送法上門,保護特色經營的小微企業,讓法治觀念深入古城每個角落,從司法角度爲平遙古城的保護撐起了一片法治藍天。

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的設立,是山西以法治力量保護文物的一個縮影。2025年7月1日,《山西省文物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成爲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施行後全國首部省級配套法規。首次把條例》首次將地上文物"先調查、後建設",地下文物"先考古、後出讓"的保護前置機制寫進法條,從立法層面爲文物保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文物表達,活化演繹法治古今對話

山西的古建築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法治文化普及的重要載體。衆多古建築依託自身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不同形式開展法治文化宣傳,讓法治文化走進大衆視野,深入人心。

位於古城核心區域的平遙察院博物館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是國內保存較爲完整的地方監察衙署代表。明清時期,這裡是巡按御史"代天巡狩"的場所。清代初年,巡按制度廢止,平遙察院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主要作爲小學教學使用。2012年平遙縣着手恢復察院,2018年作爲廉政教育基地正式對外開放,近年來已接待國內外遊客百萬餘人次。

察院展廳中各個時期的"謗木"。中青網記者田昕禾 攝

作爲中國監察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平遙察院是清廉山西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亮麗名片。它以自身承載的歷史故事爲素材,向遊客展示了古代監察制度的運行機制,傳遞出"治吏從嚴""法不阿貴"的傳統法治理念。

博物館還攜手當地小學,組建"萌娃帶你遊察院"志願服務隊,"萌娃"宣講員們用童真視角、稚言童語爲遊客打開了全新的法治文化解讀方式,讓法治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形式走進人們的心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法治的種子,也讓更多遊客感受到法治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如果說平遙察院聚焦於監察制度的歷史鏡鑑,那麼晉中市祁縣法治文化展館則以更立體的維度,展現了法治實踐的多元脈絡。

這座法治文化展館坐落於祁縣昭餘古城西大街的祁縣法院舊址,所在院落面積約1600平方米。這裡曾是電視劇《亮劍》中見證抗戰烽火的大德興飯莊。經保護性修繕後,這座古院落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爲以中國法治文化爲主題的展示空間。據介紹,展館秉持"古建保護及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用這裡真實的歷史人、物和原始的史料還原歷史、講述歷史,用當地的小故事、小典故折射中國法治的發展歷程。

祁縣法治文化展館進門處呈現古時候的"法"字。中青網記者 田昕禾攝

展館分序廳、問刑廳、崇憲廳、民律廳、銘信廳等8個展廳,展品豐富,展示多元。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古代的刑具、法律文書等實物,瞭解到古代司法審判的流程和相關法律規定,更直觀地感受法治的發展脈絡。

山西晉中法院李宏麗表示,館方將展館打造爲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課堂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陣地,並經常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學習,使其成爲法治教育的"第二課堂"。

循環雙促,推進法治文化穩步前行

日前,國家文物局公佈新一批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山西陶寺遺址位列其中。作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遺址,陶寺遺址於1958年被發現,1978年正式發掘,先後出土各類文物5500餘件,具有空前規模的城址。

陶寺博物館展廳。中青網記者 田昕禾攝

據介紹,四千年前的陶寺先民不僅建立了完備的都城規劃體系,更創造性地構建起包括禮制、曆法、官制在內的系統社會規範,其中蘊含的"禮法合治"理念被視爲中華法治文化的早期萌芽。這種對秩序與規範的追求貫穿山西法治發展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着這片文明沃土的法治實踐。

從立法保障到法治實踐,山西省通過一系列舉措爲文物保護築牢了法治防線,而利用文物開展法治文化普及工作,則是這一法治體系的延伸,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法治文化浸潤的閉環。

三晉大地豐富的文物承載着千年歷史變遷,其中蘊含的法治元素亦是中國法治發展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文物大省,山西始終將"法治歷史文物"視爲珍貴的"法治文化寶物",用心挖掘其價值、用力發揮其作用。

隨着法治保護體系的不斷完善,法治文化浸潤形式的不斷豐富,山西的法治文化建設爲推動山西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法治動能,讓文化強省與法治強省的藍圖在三晉大地徐徐鋪展、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