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天才的最強學習法!三明治記憶法讓你過目不忘
▲老是記不住,試試最科學、符合大腦運作的學習技巧。(圖/取自pexels,下同)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明明剛背過,卻轉眼就忘?」許多學生或上班族都有相同困擾,與其責怪自己「記性差」,不如檢視是否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近期受到社羣熱議的「三明治記憶法」,便被視爲最科學、最符合大腦運作原理的學習技巧,不少人實測後直呼「真的能背得更牢」。
日本記憶專家石井貴士在著作《1分鐘超強記憶法》中指出,大腦會優先保留被認爲「重要」的資訊,反之若判定爲無關緊要,就會逐漸淡出,因此,掌握「如何輸入」與「何時複習」的時機,比死背來得更有效率,所謂「三明治記憶法」,就是利用睡前、起牀後與當日第三次複習三個黃金時段,將學習內容牢牢封存,就像三片吐司夾住中間的記憶材料,效果顯著。
美國史丹佛大學線上高中校長星友啓在出版的《史丹佛高效記憶法》中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強調,真正有效率的學習應從大腦「輸入機制」着手,速讀的關鍵不在於讀得有多快,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內容。透過條目化的整理方式,將重點轉化爲大綱或摘要,可以有效加深記憶痕跡;在觀看影片學習時,若能同時結合閱讀與聆聽,再配合關鍵詞測試或事後自我問答,便能確實吸收知識。星友啓指出,這些方法都是以科學化的思維來優化大腦訊息處理,就算是不擅長讀書的人,也能透過這些技巧獲得顯著進步。
三大關鍵步驟,記憶更快更穩。
第一步是「睡前輸入」:建議在晚上8點半至10點之間,挑選關鍵知識點進行第一次背誦,此時大腦已漸漸放鬆,能有效把資訊「送進記憶倉庫」。
第二步是「高品質睡眠」:入睡後,大腦會自動將當天吸收的資訊進行整理與分類,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記憶鞏固」,因此避免睡前滑手機,才能確保記憶處理過程順利。
第三步則是「起牀後複習」:清晨的90分鐘是大腦最清醒的時段,將前一晚背誦的內容再度溫習,能把短期記憶推進長期記憶。若能用自己的話重新複述,更能加深印象。
24小時內的第三次複習被視爲「記憶曲線」的關鍵節點,能讓知識完全定型,睡前與早晨的神經活動與記憶處理最密切,若能在當日進行第三次複習,就能在大腦建立穩固的神經連結。
除了三個黃金時段,專家也建議通勤族善用「碎片時間」,在搭乘大衆交通工具時,雜音反而能迫使大腦專注於排除干擾,提升注意力,特別適合需要背誦的科目,例如英文單字、歷史知識等;至於數學、物理等偏重理解的學科,則不建議在此時段進行。
同時,通勤讀書還有一個小技巧,選擇車廂頭尾位置,能減少上下車人潮干擾,專注度更高,專家也提醒,大腦的專注力大約只能持續90分鐘,若能把握這個節奏規劃讀書時間,再配合「三明治記憶法」,就能大幅提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