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16%與3C有關 專家籲設界線

衛福部保護司2日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李念庭攝)

現代大衆人手一機,兒童青少年也不例外。兒少上網時間逐年增,親子衝突也漸升高,兒少不當對待案件中,就有16%與「3C管教」有關。專家提醒,兒少過度使用網路常導致憂鬱、焦慮甚至自傷,父母若強硬幹涉,後果可能更嚴重,建議親子間增加對話,共同建立3C使用原則。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明,我國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3C產品與兒少日益緊密。衛福部統計,我國約20至25%兒少,曾因使用3C與家長產生衝突,遭言語、身體懲罰、禁足等,去年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共1810案中,就有16%、284案與3C管教有關。

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主任柯慧貞指出,兒少過度使用網路,常導致焦慮、憂鬱,滑社羣過程中常出現「社交比較」,覺得別人過得很精彩、長得更好看、贊數較多,導致孩子產生自我否定,影響現實交流,甚至因此自殘、自傷。

柯慧貞表示,親子間存在世代差異,父母重視使用3C的「風險」,孩子則重視需求滿足,尤其青少年渴望隱私、擁有自主權,抗拒被幹涉,若父母強硬禁止,常導致更嚴重衝突,甚至有孩子因此情緒不穩、自殘、離家。

親子教養專家王晴呼籲,親子協商3C使用的過程中,父母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和原則,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並多傾聽、陪伴孩子,秉持「二不二要」原則,要善用、要控制、不妥協、不依賴,共同建立使用原則,讓3C成爲助力而非阻力,不把3C當作數位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