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不當對待「3C管教」佔16% 專家曝親子教養原則

兒少不當對待「3C管教」佔16%,專家曝親子教養原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手機、社羣媒體對兒童青少年而言,成爲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着兒少上網時間增長,親子衝突也逐漸升高,兒少不當對待案件中,就有16%與3C管教有關。專家提醒,青少年渴望自主權,父母若強硬幹涉,恐導致孩子自傷、離家等更嚴重後果,呼籲親子之間增加對話,共同建立3C使用原則。

衛福部保護司今日(2)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李念庭攝)

根據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爲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 年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低至7.1歲,顯示3C產品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明,我國約20至25%兒少,曾因使用3C與家長產生衝突,遭言語、身體懲罰、禁足等。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共1810案中,就有16%、284案與3C管教有關,顯示數位時代親子教養課題更嚴峻。

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主任柯慧貞指出,兒少過度使用網路常導致焦慮、憂鬱,滑社羣過程中常出現「社交比較」,覺得別人過得很精彩、長得更好看、贊數較多,而產生自我否定甚至自傷。許多孩子不敢面對面溝通,習慣網路交友,惡性循環之下,社交焦慮更嚴重,現實交流也更退步。

柯慧貞表示,手機成癮者憂鬱比例更高,透過限制使用時間、適度「關機」可有效改善。建議家庭、校園同步進行8大因應策略,包括建立數位使用規範、選擇優質媒體內容、推廣數位素養與批判思考、強化情緒教育、培養實體人際交流技能、建立正向社羣文化、提供無網路體驗,及增加師生家長心理健康資源。

柯慧貞表示,有24.1%親子衝突與3C管教有關,手機平板使用是最常發生爭執議題之一,甚至1.2%孩子因此自殘、離家。親子間存在世代差異,父母重視使用3C的「風險」,孩子則重視需求滿足,尤其青少年渴望隱私、擁有自主權,抗拒被幹涉,若父母強硬禁止,缺乏親子溝通,常導致更嚴重衝突。

親子教養專家王晴強調,「用親情戰勝3C」,呼籲父母除了以身作則,也要多陪伴孩子,親子協商3C使用的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原則。秉持「2要2不」,要善用、要控制、不妥協、不依賴,正確瞭解3C功能,養成孩子自律的使用態度,不把3C當作數位保母或安撫神器。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拒絕兒虐,請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