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破局銀髮經濟 上市銀行養老金融加速跑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隨着上市銀行2024年年報密集披露,作爲金融“五篇大文章”關鍵領域的養老金融業務呈現多維突破態勢。《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髮現,多家上市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持續攀升、養老產業綜合授信規模不斷提升、適老化理財創新產品迭出。
3月2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構建起涵蓋產品供給、服務創新、風險管控的完整政策框架,標誌着我國養老金融體系建設從分散探索轉向系統化推進,爲銀髮經濟開闢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業內分析認爲,在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的疊加推動下,養老金融正邁入系統性發展新階段。
養老金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破規模
多家上市銀行在2024年年報中披露了養老金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成效。
工商銀行在年報中披露了該行各類養老金管理規模近5萬億元,55歲及以上長輩客羣突破2億戶,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及繳存額保持同業領先。
建設銀行方面表示,2024年該行縱深推進養老金融生態建設,打造“養老金融專業銀行”,包括穩步拓展社保卡業務,着力提升用卡體驗;積極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建信養老金二支柱資產管理規模突破6200億元;啓動“養老中國行”活動,助力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推廣;着力打造養老金融“單項冠軍”產品,助力養老財富保值增值;創新養老服務貸款產品,將養老產業納入信貸優先支持行業。
交通銀行方面表示,該行養老金融初成體系,協同發展養老產業金融、養老金金融、養老財富管理和養老消費金融,支持銀髮經濟、健康產業和中國式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養老金託管規模居行業前列。
養老金融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推動。2024年12月,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5年2月證監會印發《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日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實施方案》……意味着我國養老金融業務發展方向已基本明確,接下來更注重在銀行業保險業系統地落地實施,這給上市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金融機構應着眼於養老金融發展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基於客戶需求和自身能力,加快優化有利於養老金融發展的組織架構、資源配置、考覈評價等機制,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吸引更多的人通過選擇養老金融產品來更好地滿足養老保障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應着眼於養老市場長遠發展,構建更爲完善的養老金融體系,抓住存款、保險、基金、信託、託管等業務,挖掘養老金新產品和新產業,推動健全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在緩解我國日益增長的養老壓力的同時獲得自身發展。”
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認爲,銀行業在發展養老金融時,需要平衡普惠屬性和商業可持續性。“一方面,養老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面向廣大老年人羣,提供便捷、優惠、有保障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銀行也需要考慮自身的盈利和發展,確保養老金融業務的商業可持續性。爲此,銀行可以採取開發適合老年人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養老保險、養老理財、養老儲蓄等,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羣的金融需求。與養老產業相關企業、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養老金融的發展,實現互利共贏。針對老年人羣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優化風險管理策略,確保養老金融業務的風險可控。根據養老金融業務的成本、風險和收益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確保銀行的盈利水平。”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建議,未來銀行業可以重點在以下方面發力:“其一,與具備市場影響力的保險公司、公募基金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補齊養老金融產品線,依託商業銀行的平臺搭建養老金融產品超市。其二,與自身零售金融戰略結合,與開放銀行思路相結合,與非金融服務相結合,以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平臺爲依託,積極優化展業策略,大力營銷養老金資金賬戶。其三,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爲圓心,持續優化養老金繳存、養老金諮詢、養老金投資、養老金領取服務體驗,打造養老金融服務品牌。”
養老產業金融破難點
日前,在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建設銀行行長張毅表示,建行將錨定“養老金融專業銀行”目標,將養老產業納入信貸優先支持的行業,積極解決人民羣衆養老痛點和養老產業發展難點。
工商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從投向上看,養老產業貸款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浦發銀行披露了2024年該行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即該行緊跟銀髮經濟發展趨勢,積極支持養老服務、醫藥製造、醫療健康等養老產業發展。持續優化醫藥製造業、養老服務業等行業信貸投向政策,加大養老產業信貸投放力度,向企業提供支付結算、資金監管、供應鏈金融、增值避險等全方位一站式金融產品服務。
也有銀行披露了養老產業融資的規模。如興業銀行方面表示,截至2024年年末,該行服務養老產業金融全口徑融資餘額達1047.03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0.56%。農業銀行方面表示,該行養老產業金融支持力度快速加強,截至2024年年末,養老產業貸款餘額爲109.76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68%。交通銀行方面表示,截至2024年年末,養老產業貸款較上年年末增長38.84%。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髮經濟。近日發佈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銀行機構合理確定貸款期限,科學運用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分期還本付息等產品和服務,更加精準、有效地支持銀髮經濟經營主體的合理融資需求。
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級高級研究員楊娟表示:“循環貸款使得企業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一次授信、循環使用信貸資金,具有用款快捷、還款靈活的特點;年審制貸款可以減輕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到期轉貸的還款壓力,一般在貸款到期前進行年度審查,通過年審後可自動延長貸款期限;分期還本付息可以便於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現金流狀況選擇合適的分期還款計劃。以上三種信貸產品和服務均有利於降低授信成本,提高企業融資效率,主要適用於滿足企業經營性資金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養老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服務種類多樣、消費羣體龐大等特點,銀行在爲養老產業提供貸款時,亦會面臨一定的難點和挑戰。“首先,養老產業涉及的服務種類多樣,包括醫療、護理、康復、旅遊、文化娛樂等,不同的服務種類面臨的風險不同,銀行需要針對不同的服務種類制定不同的風險評估和信貸政策。其次,養老產業通常需要較長的貸款期限,以滿足長期建設和運營的需求,銀行需要與借款人協商確定合適的貸款期限和利率。再次,養老產業涉及的資產種類較爲複雜,銀行需要評估借款人的抵押品和擔保措施是否充分、有效。此外,養老產業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但也受到監管政策的制約,銀行需要關注相關監管政策的變化,確保貸款的合規性。”林先平表示。
《實施方案》明確鼓勵銀行機構積極探索引入政府融資擔保機制,有序擴大信貸供給,通過提供專屬產品、開闢綠色通道等方式,支持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設備研發製造,以及利用閒置存量場所改建養老服務設施等領域發展。接下來,楊娟認爲,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加大對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