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行”出招佈局養老金融,30萬億銀髮經濟能否吸引行業跟進?各家銀行選擇不一
財聯社2月19日訊(記者 彭科峰)對於銀行業機構來說,佈局市場空間有望達到30萬億的養老金融,顯然是一道“難而正確”的考題。
2月18日,工商銀行對外正式官宣“工銀+養老服務”2025行動方案及一系列養老金融專屬產品和服務。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這是去年12月份央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相關指導意見後,國有大行層面在養老金融領域的最新動作。
工行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行服務55歲以上長輩客戶超2億人,服務年金企業客戶超5萬戶,管理各類養老金規模已近5萬億元。
佈局30萬億銀髮經濟,工行推出最新產品與服務
今日下午,工行養老金融部相關人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養老人羣看,養老需求將從未老、備老到養老全面貫通。工行將提供橫跨商業銀行、基金、理財、保險等多領域服務,並建立了以“六個一”爲基礎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
這一體系具體則包括:一個政府服務方案、一個基層服務陣地、一套適老服務體系、一批適老金融產品、一個養老服務平臺、一套產業服務方案等。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工行本次推出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涉及銀行多項業務模塊,還涉及旗下工銀安盛人壽、工銀理財等多家子公司。工行相關人士還介紹,未來將用好股、貸、債、保、投、顧等多種方式,推動信貸、股權投資、REITs等產品創新,引導更多長期資本進入養老領域。
隨着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各類養老金融需求其實已在逐漸釋放。中國銀行研究院不久前曾發佈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佔GDP的10%。
面對養老金融需求,各家銀行之間尚無統一打法
不過,從財聯社記者採訪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銀行業整體對養老金融還處於探索階段,各家銀行之間尚無統一的佈局或打法。
公開信息顯示,在國有大行層面中,目前也僅工行與中行在總行層面設置了專門的養老金融部門,以方便統籌相關業務。其他大行或全國性銀行,多數則由傳統的個人金融部來承擔相關職責。
“從我們走訪的情況來看,目前銀行機構普遍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比較上心,動作比較多,統計數據也在少數。因爲這些相對比較好落地,尤其是普惠金融,以前監管對於銀行機構的小微貸款數據等都有要求,便於操作。”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普惠金融事關衆多中小企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政府部門歷來都很重視。”某江浙滬上市銀行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工行發佈的本次方案也引發了行業關注。但是,整體來看,目前各家銀行機構對於養老金融的佈局還在摸索之中,且意見並不一致。
前述上市銀行內部人士人爲,目前很多銀行主要宣傳自己在銀行網點適老化改造方面的工作,更多強調服務。但是,在研發、推出養老金融的理財產品方面,想法並不算多。“嚴格來說,目前養老金融的相關產品,主要有理財子和保險公司提供,銀行方面大多還是就菜下飯。這也導致一些銀行的養老金融產品可能相對同質化。”
業內稱並非所有銀行適合佈局養老金融
前述上市銀行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養老金融並不適合所有的銀行,依據各自的特色,未來會有一些銀行在養老金融方面脫穎而出,但也會有銀行選擇其他的發展路線。
而其中關鍵,在於不同銀行客羣目標並不一致。其認爲,太過年輕的人羣、太過年長的客戶可能都不是養老金融的目標客戶,“中年人羣”可能是最適合的客戶畫像。
“一方面,年輕人沒有積蓄,暫時也不會考量養老問題,另一方面老年人更爲保守,難以被說服。因此,年齡三四十歲的人羣,可能會對養老金融有一定認可度。但如何讓更多人羣理解、接受養老金融,還是一個問題。”
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也認爲,針對養老金融,監管層面可能還需要有更多政策出臺,進一步提高民衆購買養老理財等產品的積極性。
不過,工商銀行相關人士認爲,養老方式的改變,將會反過來推進養老金融的發展。目前,養老產業將從滿足生存型向生活型加快升級。以60後、65後爲代表的“新老年羣體”消費能力顯著提高。以老齡康養、老齡製造、老齡宜居、老齡文娛爲主要內容的銀髮經濟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相關的金融需求成爲新藍海。